501 精品背后是精神 加持技术是关键

更新:2024-07-05 21:49:34

    【写在前面】

      从2月4日晚的开幕式到2月20日晚的闭幕式,17天冬奥时间,世界瞩目中国,中国不负世界。

       这届冬奥会,共有来自91个代表团的2800多名运动员参赛,109枚金牌各归其主,设项和产生金牌数量均为历届冬奥会之最。在速度滑冰、短道速滑等赛场,多项世界纪录被打破,几乎每一个小项的奥运纪录都被改写。作为东道主,中国代表团176名运动员参加了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的比赛,创下史上最大参赛规模,并成功收获9金、4银、2铜,位列冬奥会奖牌榜第三名,取得了中国代表团参加冬奥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在家门口实现了大丰收

     “要拿竞技奖牌,也要拿精神奖牌。”这是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石景山首钢园区冬奥组委办公楼,看望慰问北京冬奥会组委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时给予的勉励,也成为冬奥会赛场内外的主旋律。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前段写的一篇文章。今天推送出来,蹭一蹭冬奥会的热度,也希望以此诠释拿奖牌的秘诀,勉励体育健儿乃至材料写手在收获一时的成功之后,不要忘记保持头脑的清醒。





精品背后是精神    加持技术是关键

成    文


图片

20168月,在里约奥运会的女排四分之一淘汰赛上,中国女排与东道主、卫冕冠军巴西队苦战五局,成功晋级四强。赛后,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冷静地说了这么一番话:

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那不是靠讲故事或者喝鸡汤得来的,关键是“平时的训练”。

正是靠着女排精神+技术过硬,在那一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奋勇夺金,这是继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时隔12年的再次折桂。

近日读书,重新读到郎平面对采访时说的那段话,我深以为然,也深有感触——触发了我对精神作用大小和作用机制的思考。然而,我的工作与排球并不搭界,我的思考落在文稿工作上:精神与技术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在文稿写作中,如何让二者协同发力,形成放大效应乃至最大效应?

是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无论一个人、一个团队还是一个国家,没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精气神,都难以有大的作为。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精神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能量,只要生命还在,就能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令人奋发,催人奋进。精神作用于人体,可以全方位调动肢体和器官,调动存储其中的种种能量。在机关文稿工作中,精神的作用也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维系写作动力。精神如火,点燃激情;精神如油,赓续动能。只要精神不衰,我们的写作动力就会充沛而持久。

二是催化写作思维。精神不是思维方法,也不是思维工具,而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提速思考、催生灵感,让我们的思路来得更快。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提升写作效率乃至写作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加持写作技术。所谓“加持”,出自梵语,意为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在佛教中,常指加附佛力到信者身上。我在这里所说的,是通过“念力”也就是精神力的注入,使我们自身既有的能力得以充分催发,产生“1+1>2”的效果。

加持,有“内加持”和“外加持”。所谓“内加持”,就是加持的力量来自内部,比如个人的信仰信念信心,这都属于精神层面。所谓“外加持”,就是加持的力量来自外部,比如旁人的鼓励激励勉励,这种“加持力”要通过内化才能发挥作用。

在写作活动中,精神发于内,技术形于外;精神是“软实力”,技术是“硬支撑”;精神是动力机制,技术是作用机制。二者一阴一阳,能量互济;一刚一柔,作用互补。有精神没技术,精神不顶用;有技术没精神,技术如死物。精神对技术的加持作用,不是叠加效应,而是乘积效应,可以让技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把技术的作用放到最大。所谓的“超水平发挥”,就是这样一种效果。

一个人所掌握的写作技术,在一定时期内是恒量。而精神是个变量,甚至是最大的变量。从保证写作质量和效率来说,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升技术水平,使“技术能量”不断增大,这靠的是平时的学习和训练;另一方面,在临战应考之时,在具体的写作实战中,我们要把控好精神这个最大变量,使其更多地加持在写作技术上,成为写作效能的最大增量。

我们常说,爬格子、写材料,“精品背后是精神”。但精神绝不是万能的,单靠精神出不了精品,单靠技术也不行。我想,精品产出靠技术,平时训练是关键;精品背后是精神,加持技术是关键。

这就是郎平那番话带给我的启示。(1320字,2022年1月8日完稿,2月19日修改)

图片



图片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米爱公益婚恋
写了 232667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