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以泪为线自感人——一次别出心裁的专题片脚本修改

系统推荐 更新:2025-10-06 20:09:32

    【写在前面】

“黄令仪研究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在研发一线,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龙芯CPU芯片的研发过程,为我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说,这是2020年1月中国计算机学会授予黄令仪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肃奖时的颁奖词。颁奖词非常朴实,一如黄令仪本人的品格。

黄令仪,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2023年4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她生前籍籍无名,去世后却得到高度评价,事迹被广为传颂。2023年9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2023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其中黄令仪荣膺“特别致敬人物”。2024年1月,《中国妇女报》推出2023十大女性新闻人物,“毕生投身科研的‘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名列榜首。

在黄令仪身上,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宝贵品质。在我看来,最值得学习的是她“择一事,终一生”的矢志不移、执着坚守。

昨天是黄令仪去世两周年的日子,谨以此文深表怀念和敬仰。




以泪为线自感人

——一次别出心裁的专题片脚本修改

成    文

近日喜报传来,我们单位主导并牵头摄制的党员教育专题片《一片丹“芯”为报国》荣获大奖。尽管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实话实说,这是我意料之中且放言在先的事情,因为我们确实在脚本采写、片子制作上下了大功夫,对这部片子的获奖充满信心。

片中的主人公名叫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一位成就卓著的女科学家。黄令仪毕生致力于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是我国首个半导体实验室的创建者,中国自主研发第一枚CPU芯片“龙芯”的领军人物。为了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65岁时已正式退休的黄令仪,两度应邀重返科研火线,先后开发出龙芯1号、2号、3号系列处理器,直到84岁才不得不抱病离开挚爱的科研岗位,为我国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

黄令仪去世后不久,网上传出了一段十分感人的视频——中国科学院大学正在举行2023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整个大礼堂分为上下两层,坐满了身穿博士、硕士学位服的学子,真的是人才济济、济济一堂。楼座下方,张挂着一个巨额横幅,上面写着“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红底白字,格外醒目。画面最后聚焦在该校党委书记、校长周琪的致辞上,他对台下的毕业生们说:“不久前,刚刚离开我们的微电子所研究员黄令仪老师,为了解决国家芯片‘卡脖子’问题,年近八十依然坚守在‘龙芯’研发中心。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讲到“匍匐在地”四个字的时候,周琪情不自禁哽咽起来,全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周琪讲完“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这句话,掌声如雷,再次响起。

得益于这段视频,我们初识了黄令仪;感动于这段视频,我们渴望进一步了解黄令仪其人其事。上网一查,这才知道,是黄令仪让歼-20战斗机、5G基站、北斗卫星都装上了中国芯,让复兴号高铁实现了百分百国产化。更让我们感到荣幸和骄傲的是,黄令仪竟然出生在我们南宁,是从壮乡首府飞到首都北京、攀上科学高峰的金凤凰。有人评价说,如果非要选一个人,黄令仪是最让M国闻风丧胆的女人!网上有一篇文章中写道,“令人唏嘘的是,为祖国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离世后却只有零星报道。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欠她一个热搜呢?”虽说“国科大”那段视频、周琪校长那段致辞已经让黄令仪上了热搜,之后关于其事迹的宣传报道开始多了起来,但除了央视新闻中有个短视频,其余的报道仅限于文字和图片,还不足以让我们全面、鲜活地了解这位让家乡为之骄傲的杰出女性,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于是,作为黄令仪的家乡人,我们想制作一部片子,更加深入地挖掘、更加完整地反映、更加广泛地宣传黄令仪的先进事迹,弥补之前的遗憾并表达对黄令仪的崇敬,也让这位身边榜样的事迹在家乡广为传颂,让这位时代楷模的精神从家乡发扬光大。

这部片子的制作过程相当不容易,因为时间跨度大,故事从黄令仪出生讲起,需要把近90年的时光浓缩为十几分钟的片长;资料收集难,黄令仪去世已经一年多,其生前的工作地远在武汉和北京,而且她生性淡泊,在工作场合留下的影像资料并不多;沟通联络难,一开始我们只有些许从网上检索到的资料,不知道她的家人有几位、在哪里、如何联系,找到她生前所在的单位,也一度婉拒了我们的采访请求……这些难题被一一克服之后,所有的难点都集中到如何写好脚本上。

我安排单位里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牵头,联合报社的笔杆子组建了一个创作小组,一边不断收集资料,一边合力构思脚本。我第一次看到脚本的时候,已是第三稿,直接上手作了些文字修改,仍然不满意,总觉得脚本中的事例有些零散,脉络不够清晰,内容不够感人,但到底该怎么改,一时之间也没有主意。分管领导也没招,又拿着稿子跑来找我讨论。我把稿子翻来覆去地看,看了好几遍,突然注意到脚本中有好几次提到流泪,视频素材中也有流泪的画面;流泪的,有黄令仪本人,也有她的儿子、同事,脑子里不禁跳出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明·李开先《宝剑记》)这句话——无论男女老幼,流泪都是情感的表达,是情感高潮的宣泄,所表达的情感,并不一定都是伤心,不一定都是负面情绪,可能是恐惧、委屈,也可能是感动、激动,还可能是欣慰、幸福。如果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多个人因为同一个人、同一件事而潸然泪下,催泪效果会更强。无论黄令仪本人,还是她的儿子、同事,每一次流泪都是有原因的,这恰恰说明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古代文论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我们把镜头聚焦到黄令仪其人其事上,把本人、亲人、友人等当事人最为动情的“泪点”变成最能共情的“感点”,用贯穿整个脚本、整个片子的感情线串珠成链,脉络不就清晰了吗?内容不就“抓人”了吗?立体感和感染力不就出来了吗?

不怕写不好,就怕想不到。我把这个想法一抛出来,分管领导也觉得好。经过一番素材上的深挖细选,我们最终在脚本中有序穿插了7处“泪点”,如同接连释放“催泪弹”:

第一次流泪:开篇时,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在毕业典礼致辞中提及黄令仪“最大心愿”时的哽咽,引出故事的主人公,这是“缅怀+敬佩”的感动之泪。

第二次流泪:借助黄令仪的童年回忆,揭示她自幼立下强国报国之志的家国情怀。黄令仪出身在抗日战争时期,她曾回忆说,躲进防空洞的时候亲眼看见外面同胞被敌机炸死。那一刻,她泪恨交加,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为强大祖国而努力。这是“国恨+家仇”的大义之泪。

第三次流泪:1965年,为突破“两弹一星”中的瓶颈,国家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二部,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项目,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黄令仪临危受命,在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缺材料的情况下,带领团队呕心沥血,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之后还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空间计算机。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黄令仪在日记中说:“当从收音机里听到卫星上传回地球的《东方红》乐曲时,我们整个团队都哭了。”这是“欣慰+振奋”的激动之泪。

第四次流泪:采访黄令仪的儿子张宁。张宁说:“作为儿女来讲,我觉得,其实某种意义上她不是一个很称职的母亲,因为她的心全在她的工作上,在她最心爱的集成电路上(说着说着,声音哽咽起来,扭过头)。”这是儿子的委屈之泪,也是反衬母亲舍小家顾大家的真情之泪。

第五次流泪:上世纪80年代,由于经费紧张,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被叫停,但黄令仪仍坚持开展半导体研究。1989年,黄令仪应邀参加美国国际芯片展览会,当她跑遍了30个国家的2200多家公司展台后,发现没有任何一家中国企业、没有一块芯片是中国生产的。在当天的日记中,她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这是耻辱之泪,也是“知耻而后勇”的奋起之志。

第六次流泪:2005年4月18日央视新闻:“(主持人说)今天宣布,由中国科学院研制的‘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问世,性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记者说,大家)看到的这块芯片,就是由我国自主研制完成的‘龙芯2号’的增强型芯片。”那一天,黄令仪与团队成员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大家手拉手、肩并肩,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水。这又是一次“欣慰+振奋”的激动之泪,这个“又一次”不是重复而是叠加——从卫星上传回《东方红》到现场观看升国旗,从研制出三极管到创造出“中国芯”,时代在变、事件在变、场景在变,但黄令仪和同事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强国之志从未改变。

第七次流泪:采访胡伟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武说:“我去看她(黄令仪),看到我的时候(低下头,声音有些哽咽,尽力控制住情绪),她也叫不出我的名字,但她就拉着我的手,她就讲一句话,很不好意思,干不了工作了,很不好意思,干不了工作了。她永远就一句话,我在那边待的,她永远嘴里边就只有这一句话,黄老师这个人完全都在工作上。”这是“无泪之泪”,表达的同样是“缅怀+敬佩”,与第一次流泪遥相呼应。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这几段话,每段话的最后一句都是我开发这堂课的时候增加的,脚本里并没有。在讨论修改脚本的时候,我专门交代、特别强调,对脚本中、片子里的流泪之处,无需使用“议笔”,不要作任何评价,要以“纯天然”彰显“真感情”,这就和画画要适当留白一样,要为观众的共情留出必要空间。虽说写文章、讲故事讲究夹叙夹议,但在上面列举的这些情形下,只需要讲述出当事人流泪的原因和事实,或者以画面的方式呈现出流泪的场景就够了,因为“讲故事就是把情感植入事实的转换过程”,真感情自带感染力,任何评价和议论都是多余的,就和画蛇添足一样。

从片子挂网播出后的普遍好评到最终获奖,都证明这个“以泪为线,以情感人”的创意设计是成功的。(3563字,2025年1月11日完稿,1月13日修改,1月30日再改)


【视频链接】《一片丹“芯”为报国





41764_azu1_3152.jpeg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1952001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