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我将第332讲《文章布局“四布法”:布势布线布形布点》大改之后,重新推送。
微友叶涛看了,留言道:“良心稿。”
这3个字的评价,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三好公文课”里的每一篇文章,质量怎么样,自有读者评说;但我可以拍着胸脯保证:每一篇都是心血之作。
之前我讲课的时候,多次举我们单位的研究室主任和我的一次对话为例——有一天,他对我说:“主任,我写的稿子不一定能达到您的要求,也不一定能在您手上‘一稿过’。但我可以保证一点:我交给您的每一篇稿子,都是‘良心稿’!”
无独有偶。9月27日,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主任李裴在全省党委政研系统2019年度“三项基本技能”岗位练兵总决赛颁奖典礼上有个讲话,其中借用一位同僚的话来说:“文稿起草是个良心活,用没用心一眼就能看出来。”
在我看来,所谓“良心稿”“良心活”,不应由他人来评判,至少首先不应由他人来评判,因为良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一个人有没有良心,做人做事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心里最清楚。
什么是“良心”?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对是非的内心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
这个定义,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据说他是儒家提出“良心”一词的第一人。在《孟子》一书中,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
到了宋代,大儒朱熹将良心解释为“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四书章句集注》)。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则将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
所有这些,多是从人性和道德认知的角度在下定义。在我看来,“良心稿”中的“良心”二字,固然包含有这方面的含义,但更接近于《尚书》中所说的“惟精惟一”的“道心”,后世文学大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所说的“言为文之用心也”的“文心”,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所说的“心心在一艺”的“专心”,以及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匠心”。
但是,我心目中的“良心稿”,其含义还不止于此,它们至少有这么两个共性特点:
第一,“良心出品”。就写文章来说,良心并不涉及写作动因,却关乎文章品质,毕竟文品如人品。无论是受命写作,还是职守写作,抑或是为了抒情、立言、讨生活而写作,只要是“良心稿”,都必定是发自内心、煞费苦心地想把稿子写好,也就是发于“心”且追求“良”。好的动机不一定有好的效果,但“良心稿”决不会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决不会应付了事、自欺欺人,决不会满足于“过得去”“差不多”,因为这样的动机和行为都是“无良”的。
第二,经得起“良心质检”或者说“良心自检”。一篇文章,从在大脑这个车间里完成设计,到在笔下或者电脑中完成生产加工,再到与读者见面,不管要过多少关,最重要的是“良心”这道关。可以说,良心是每个人自带的试金石、质检仪,文章有没有真情实感、是不是真材实料、是不是经过了精雕细琢,在良心面前根本不用花时间去做检验,自然就会出结果,而且再隐晦的投机心理、再高明的造假技巧都无法遁形。
所以,只要凭良心去作文,写出来的未必是美文华章,但一定会在能力范围内追求尽善尽美;未必能出新出彩,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错纠错;未必能保证品质,但一定能提升品质。古人所说的“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唐·方干《闲居遣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我们现在常说的“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文经我手无差错,精准精到再出手”,“决不让自己不满意的稿子交到领导手上、放到领导案头”,这样的写作都是在凭着良心做事。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认为,带着爱工作,就是“将你灵魂的气息注入你的所有制品”。套用这句话来说,凭着良心写作,就是将你全部的智慧、力量和责任心注入每一篇文稿。这样的“良心稿”未必是好稿子,但至少具备了成为好稿子的前提和可能。所有的好稿子,一定是“良心稿”。(1595字,2019年12月17日完稿)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来源:三好公文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