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养”殊不易
——写在“三好公文课”上线七周年之际
成 文
到今天,“三好公文课”已经整整七岁了。
讲到“七”,我下意识地想到了一个词——七年之痒。这个词,据说源于美国的一部电影,片名就叫《七年之痒》,1955年上映。其中的“痒”字,我不知道是片名中本来就有的,还是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意译过来的,但这个字确实用得好,平中出奇,灵动传神,一个字就激活了一个词。
所谓“七年之痒”,指的是爱情或婚姻生活到了第七年(也有人认为,“七”代指一定年头,未必是七年,也可能是八年、九年、十年),往往会激情衰减、心生倦怠,甚至因为免不了的磕磕碰碰而感到厌烦、后悔,由此带来情感危机和婚姻考验。
我不知道读者与“三好公文课”的关系是否存在“七年之痒”,但却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怎样又当爹又当妈,经历了极不容易的“七年之养”,一点点、一天天把“三好公文课”养到今天这么“大”。
“养儿不知娘辛苦,养女方知父母恩。”我只有一个女儿,已经硕士毕业,参加工作了。回想起来,我对“三好公文课”的付出,未必比女儿小时候少,甚至还更多一些。正因为如此,我对养育孩子的不易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独一无二”,不只是长相、外貌上的,而应是身体、性格、思想等全方位的,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独特存在。说实话,我也曾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女儿、要求女儿。但随着女儿的慢慢长大,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应当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毫无疑问,“三好公文课”也是独一无二的。我学过看过的公文写作类专著至少有数十部,长期关注并且仍在关注的同类公众号也有十来个,说孩子是自己的好,可能有自夸之嫌,但说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相信不会有太大争议。
“三好公文课”怎么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一是“纯原创”。始终秉持“无创新、不写作,非原创、不发表”的原则,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都生动地说明:思想无涯,创造无限。二是“纯公益”。不搞商业化运作,也不接受任何人的打赏,唯求为“想写者”加油、为“愿写者”助力,让写材料不再是难事。三是实用性。“三好公文课”是“公文课”而不是纯粹的“写作课”,虽然以讲授公文写作为重点,但更为强调的是如何学理论、学政策,如何谋工作、抓工作,旨在引导机关干部特别是文字工作者以学为基、以谋为要、以干为本、以写建功,更好地发挥以文辅政、以文弘业的作用。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边写边讲的“桌边课”、真材实料的“案例课”、总结反思的“复盘课”,这些都是学用结合、战训一体的,力求“实例实训实战”相融合、“好听好懂好用”相统一。四是趣味性。“三好公文课”中有很多写作的故事、写手的故事,有的是听来的,更多的是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这样的故事“圈外人”是写不出、讲不好的。正因为有真实的体会、鲜活的故事,我才能把公文写作这个看似枯燥乏味的事情讲得饶有趣味,把这个“苦活、累活、熬人的活”讲得生动活泼,让人觉得写材料既有意思更有意义、爬格子既有苦的一面也能乐在其中。感受不到这种乐趣,文章不可能写好,写作也不可能坚持。我们不要强求孩子一定要成为某些人生路径上的成功者,要让他们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而培养兴趣,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沉浸其中的乐趣。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比任何物质条件都更重要。女儿小的时候,我因为忙于工作,而且自以为这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陪伴的时间不多,而且常常耐性不足。“三好公文课”的点滴成长,是总结工作的结果,却也每每让我反思生活中的自己,反思如何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事业和家庭的关系。于是,在“三好公文课”里,时不时出现了女儿的声音、女儿的身影,这不是毫无用处的弥补,而是精神生活的陪伴与双向奔赴,也让我的课堂上融入了丝丝温情、缕缕柔情,如同与孩子平等交流、促膝谈心。
——好的父母,不会一味地用嘴巴教育孩子,而是更多地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三好公文课”是“言传课”更是“身教课”,尽管我的年纪已经不轻,也干到了一定的职位,仍然在工作文稿上坚持自己动手,坚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篇文稿、每一个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在课堂上所举的每一篇文稿实例,都是在不教而教;尽管我讲了很多这样那样的写作技巧,但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态度是超越一切技巧的,也是我最想让“孩子们”养成的品性。
——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这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一个道理。不少读者希望“三好公文课”多推些范文、多给些样稿,对这样的诉求,我可以理解但不予支持,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前不久,一位写友转来一篇网络推文,文章的题目是《推荐几位材料大拿》,其中一共推荐了9位“写而优则教”的“牛人”,本人有幸忝列其中,“推荐词”这样写道:
成文,他有个公众号叫“三好公文课”,非常好,对材料进行了“解剖式”的解读,差不多就是手把手地教了,而且他有30多年的公文经验,是一个宝库。
这里面,“解剖式”“手把手”也是“三好公文课”的突出特点,解剖是为了研机析理、以利解惑,手把手则是为了传道授业、因材施教。传道,最重要的是传以道心;授业,最重要的是授人以渔。
——帮孩子找对方向,比让孩子努力更为重要。教孩子与写文章一样,都需要掌握方法,而最重要的方法是引导,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懈努力。所以,在“三好公文课”中,我把找对方向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一再强调“写材料要有方向感”“写材料首重方向感”“只要方向正确,就不害怕遥远”“相比走了多远,更重要的是方向”“方法不对,干活很累;方向不对,一切白费”“要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志向也是一种方向,孩子的志向未必要多么远大,因为有的孩子确实既不聪明也没有什么天赋,但只要引导孩子始终向上向善,这就足够了。
——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换句话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先去成为那样的人。纪录片《镜子》里有一句话:“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取决于父母。”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但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努力。父母的作用应当是给孩子以恰当其时、恰到好处的示范、引导、帮助、支持,人生的画卷必须靠孩子自己去画。当然,谁都不是天生完美的父母,身为父母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画技、完善自身的画卷,努力给孩子作出更好的示范。我在“三好公文课”里的教学相长,不正是这样一种修行么?
——成长点滴,皆是幸福。幸福是什么?对父母来说,未必是孩子多么有出息,也未必是孩子的孝心和回报,看着孩子成长,伴着孩子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细碎的时光里,用心去爱,用爱去教,与孩子一起成长,每一刻都值得细细品味,苦辣酸甜都是幸福的味道。
我突然想:“三好公文课”七岁了,我也总结梳理了这么七条“育儿经”,今后是不是每年都这样做一做?这是与孩子一起成长最好的纪念,也是最珍贵的收获。(2753字,2024年11月23日完稿)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