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让我再看你一眼

系统推荐 更新:2024-09-01 14:05:38

【致读者朋友】现在将近22:00,“三好”公文课的注册用户是1984名,估计24:00前会突破2000名。感谢各位朋友的抬爱,让我的课每天都刷新记录(不是“纪录”,指的是我在后台看到的账号整体情况)、创造新高。

我发现,今天凌晨1:25还有一位朋友在跟进我的新课,这让我深受感动,也倍受鼓励。有朋友问:“成老师,你上一节课标的序号是‘4’,可是我只看到3篇文章,这是怎么回事?”这里要说明一下,我确实发了4篇文章,只不过因为系统设置的原因,很多朋友没有看到第一篇。想补看第一篇的朋友,在进入“三好”公文课首页以后,不要触摸或点击“进入公众号”按键,而是点一下“查看历史消息”这个按键,我发出的文章就会全部显示出来。

 

5.让我再看你一眼

 

这一讲,我本来已提前布局,安排了别的内容。因为一个小插曲,我临时决定调整内容,写下了这篇文章,作为新的一课。

昨天凌晨发了上一篇文章之后,我蜷在冬日温暖的被窝里,打开公众号,自我欣赏劳动成果——作为一名写手,这是最快乐的一件事。

没想到,这篇我至少校对了两遍的文章,还是出现了一些本不应该出现的小错误。比如:

第一段:“为什么这么说”,这一句改为“为什么这样说”会更好,因为两个“么”字靠得太近了。

第二段:“××部的‘光环’就像是一道‘紧箍咒’”,两组引号都可以去掉。第一个比喻“光环”是暗喻,第二个比喻“紧箍咒”是明喻,明喻是不用加引号的。“光环”这个词并不新鲜,也没有必要加引号,而且在这一段的标题(打头句)中我已经去掉了“光环”二字的引号,前后应保持一致;如果第一次出现“光环”二字时有引号,第二次可以不用引号,但不能倒过来。

“关于综合性文稿工作”部分的第二段最后一句:“毕竟以文辅政是办公室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其中“之一”两字应该去掉,因为“最”是“唯一”而没有“之一”。

“关于综合性文稿工作”部分的第四段:“作为办公室主任,要想法设法加强教育引导”,其中“想法设法”是“想方设法”之误。

“关于信息工作”部分第十段的最后一句:“我们就是要多写多编这种有分量、有含量、有质量的信息”,其中“有分量”与“有含量”应该掉个个儿,因为先“有含量”才会“有分量”。

也许这篇文章中还有别的错误和疏漏,但上面这几处是比较明显的,对我这样的“老司机”来说,完全应该避免。

为什么校对了几遍还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根本原因在于一个字:急。我发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快到凌晨1点了,我是抢在第一时间发的(过了零点才能发),希望读者能早点看到,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读者多是“满床书籍夜从容,静里关心旧卧龙”(宋·葛绍体《夜读》)之辈,这是写手们的共同特点和生活习惯。

回到出现错误的话题上来,我们经常讲“忙中出错”,其实 “忙”中不一定出错,“急”才是出错的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对即将出手的稿子,只要我们再看一眼、多看一遍,就可以避免很多失误。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当年我在大学担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的时候,因为文章写得好,从来不出错,深得校长信任,我给他写的稿子基本免检。可百密一疏,意外还是发生了。有一次,召开全校干部大会,校长的讲话稿赶得比较急,校长审阅过后,我又作了一些修改,改完之后用的是手动双面打印模式,打印出来拿着就往会场跑,没有再检查一遍。结果校长讲话的时候,念着念着,突然接不下去了,再往后翻,才找到正确的内容。校长颇有些尴尬,当着众人的面说了一句“装订错误”。这句话通过话筒传出来,在场的同志都听到了。校长的尴尬对我来说是羞愧更是耻辱,“怎么就没有多看一眼呢?”我在心里暗暗后悔。会议结束后,我立马找到校长作检讨。校长很宽容,反而安慰我“大家都说这个稿子写得好”。

现在我们单位给领导送稿子,都是单面打印,不用装订,用燕尾夹夹在左上角。过我手的稿子送审之前,我一定会亲自或亲眼盯着同事再检查一遍页码,“装订错误”在我身边再也没有发生过。

无独有偶,十几年后,我又因为工作不够仔细,向领导作了一次检讨。

事情发生在前年。当时我所在的处室根据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草拟了一份调整充实省级某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因为其中有二十几位厅级领导的名字和职务,我审过以后,专门送到负责干部工作的对应处室,请他们帮助核对。这个通知经过层层审签印发出去之后,省委办公厅才发现其中有一位领导的名字写错了,用了一个同音字。没办法,这个文件只能收回重印。

作为处长,我对此承担全部责任。我先是以书面形式向省委办公厅作了说明(实际上是检讨);又主动找到帮我们核对名单的处室和负责核文工作的办公室负责人,请他们提醒本处室的工作人员,今后核文特别是核对领导信息一定要细之又细,千万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然后,我又召集处里的全体同事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大家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最后,我当面向分管领导作了检讨,汇报了事情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领导说:“尽管责任不完全在你,但你有这样一个态度就对了。我就不批评你了,今后多加注意。”

这类事情决不是个案、特例,相信不少朋友也经历过、听说过。昨天,我和朋友聚会的时候,一位在省政府办公厅核文岗位退休的前辈也讲了一个故事,说当年他们单位经手的一份文件,大标题本应是“规定”,结果写成了“规则”,连省长审签的时候都没有发现。

机关文稿的生命历程,仅仅就发文来说,包括起草、审核、签发、复核、登记、印制、核发等诸多环节,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文稿写出来之后,其生命旅程才刚刚开始。要提高文稿质量,每一个经过的岗位、过手的人员都是一道关口,都有一份责任,都要牢固树立“核文无禁区”“我就是最后一关”的思想,不能将矛盾和问题往后推移,办公室(秘书处、综合处)更是要担负起公文“总漏斗”的职责,决不让一份问题公文溜过去。

公文审核是确保质量的关键一环。对此,《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有明确规定。现摘录如下:

第二十条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

(一)行文理由是否充分,行文依据是否准确。

(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是否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三)涉及有关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经过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

(四)文种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段落顺序、引文等是否准确;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用法是否规范。

(五)其他内容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有关要求。

需要发文机关审议的重要公文文稿,审议前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初核。

这些规定不到三百字,要记住很容易,而要做到很不容易。机关办文的规矩是“谁起草、谁主办、谁主管、谁经手、谁负责”,起草者是源头,更不能掉以轻心、敷衍塞责。在起草过程中,要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用尽洪荒之力。尤其是文字秘书、专职写手,一定要有惜墨如金的态度、字斟句酌的习惯、千锤百炼的劲头。文稿出手以后决不能甩手脱手,一定要全程跟踪、全程负责,做到一路紧盯不放松、一丝不苟不马虎、一点瑕疵不放过。

这里,文稿起草的问题我暂且不说,集中谈一谈校对的问题。我们起草好稿子以后,务必要仔细校对,把校订、校改、校正和起草、修改一样,作为写稿的重要一环。

从校对方法来看,主要有核校、意校两种。所谓“核校”,也可称为“校核”,重在发现和纠正字词、标点方面的低级错误,靶子大致对应《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二十条第四款规定的内容。所谓“意校”,就是发现和纠正表意不准、词不达意的问题,这是我发明的一个新词。

我认为,语言是有弹性的,表达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写法,多一个词少一个词,句式长一点短一点,用这个词那个词,都可以。但弹性太大太小都不行,就像我们坐沙发,弹性刚刚好最舒服。所以,把握好尺度分寸、找准临界点非常重要。

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也说过:“不论人们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最能够表示它,只有一个动词能使它最生动,只有一个形容词使它性质最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名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能利用蒙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决不要借助于语言的戏法来回避困难。”

我觉得,只有“意校”才能在校对环节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像我在这堂课一开始所列举的上一篇文章中的不足,其中“为什么这么说”一句,两个“么”字靠得太近并不是文字上的错误,但换成“为什么这样说”念起来更爽口;“以文辅政是办公室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我们就是要多写多编这种有分量、有含量、有质量的信息”,这两句话也没有哪个词不对,但仔细琢磨,逻辑上都有问题。古人强调作诗要炼字、炼词、炼句、炼意,我们在校对文稿的时候,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字词句的错误上,更要推敲琢磨其中的“意”,这是炼意的最后一关。如果说,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上的错误是“硬伤”,那么表意方面的不足就属于“内伤”“隐疾”,更不容易发现,也更能考验我们的认真程度和文字水平。

从校对形式上看,主要有点校、读校两种。点校,顾名思义,就是用笔、用手指一边点一边校,点一句校一句,点一行校一行。现在很多人习惯于用电脑写作,但尽量不要用鼠标点校,因为这样一不小心就会把字词拖走,造成本没有错误的地方反倒出了错。读校,就是一边读一边校,比较好的方法是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校,读的人要边读边校,另一人要边听边校,多一双眼睛、多一个感官,发现错误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从具体操作上来说,读校最好不要由文章的执笔者来实施,因为自己写的稿子往往念得比较顺,而且自己的错误自己很难发现,甚至明明看到了也不知道这是错误。所以,应该让别人来读校,自己在旁边听着、看着,发现有问题,大家商量着改,执笔者也可以当场确认。

现在科技非常发达,网上有专门的朗读软件,一些电脑软件本身也有这样的功能。如果写手一个人在战斗,可以借助这类软件进行读校。

总之,一名优秀的机关写手既要当好文谋辅政的“思想家”,也要当好精雕细琢的“文字匠”。在文章出手之前,多看一眼就会少错一点。


文章来源:《三好公文课》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64940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