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谈谈写作之道(一)

系统推荐 更新:2025-01-26 16:33:52

致读者朋友

上一讲,讲到了写作之道是“三好公文课”中最宝贵的财富。关于写作之道,我除了实践探索,也作过一些理性思考。下面,连续推出我写的两篇短文,与广大读者一起谈经论道。



图片











写作之道1

这篇文章,谈的是写作之道,却不直接传授写作之道,主要是因为“道”这个东西实在太玄妙了,三言两语说不清、道不明。

什么是“道”?这是我国古代哲学范畴的一个概念,从古到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道”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也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可感而不可道、不可见;二是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的规律;三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这里我们所讨论的写作之道,指的是写作规律,取的是第二个意思。

对于写作之道,所有正在学习写作、从事写作的人都想搞清楚,但真正能搞清楚的并不多,自己搞清楚了还能说清楚的就更少。为什么会这样?老子在首创这个概念的时候,一开始就说了:“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道德经》)“道”,尽管可知可行也可以命名,但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庄子说得更透彻: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集释》)


写作之道2

那么,对于这个给不了、看不见的“道”,我们究竟该如何去“传”去“得”呢?

其实,答案就在“道”字里边。道,是先写一个“首”,再写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代表思考、领悟;“走之”,就是行动、实践。头脑不停地运行、思考,“道”才会产生;先有想法,再付诸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就是“得道”。“道”是一种客观存在,你感知了、领悟了,它就会成为你头脑中的思想,而且可以运转不息、扩展无际。但是,如果是别人讲给你听、写给你看的“道”,在你没有领悟之前,它还是别人的,不是你的,你充其量记住了一番有道理的话;而且这样的“道”是静止的、僵硬的、没有生命力的,就像一汪死水而不是源头活水。所以,我们可以教别人如何去求道、证道、悟道,但没有办法直接把“道”给别人,别人也拿不走。

回到写作上,我觉得,对其中的“道”,应该有这么几点认识:


写作之道3

第一,写作之道与很多方面的“道”是相通的。文如其人,作文之道与做人之道是相通的。天人相应,做人之道与自然之道又是相通的。写作之道与管理之道、艺术之道也是相通的,我就经常从管理科学、琴棋书画中领悟写作的道理。说一千道一万,归结起来还是老子那句话:道法自然。

第二,“道”是贯穿于文章之中的。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唐·李汉《<昌黎先生集>序》)“文以贯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主张,后来被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发展成“文以载道”的文论观点。在我看来,“贯道”和“载道”是两回事儿,前者强调的是要善于运用写作规律,把“道”贯穿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取材用典、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后者指文章是承载“道”的形式,是发挥道之教化作用的工具。庄子认为,万物迁化本身就是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章中的一字一句也都是道,至少写作大家的文章、真正的好作品是这样。所以古人还说:“故君子之文,必有其道,道有深浅。”(唐·柳冕《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


写作之道4

第三,文章中的“道”表现在很多方面。老子说:“大道至简,衍化至繁。”(《道德经》)大道是极其简单的,却可以千变万化。《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不就是个阴阳的变化平衡吗?然而,大道精微,它可以通过很多精妙之处、细微之处表现出来。人民日报评论部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对新闻舆论工作之道进行解读,其中指出:这个“道”,从立场上说,就是要“为党为民”;从原则上看,就是要坚持“正确导向”;从方法上讲,就是要注重“效果意识”。由此可见,“道”可以化身为立场、原则,可以派生出方法、技巧,以及许许多多在写作中的具体运用,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吗?所以,我们应该懂得“道为术本,术为道端”,应当做到“以道为体,以术为用”。


写作之道5

第四,每个人的“道”是不一样的。古人说,“道”这个东西,“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周易·系辞上》)尽管“道”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运用也不一样,老子有老子的道,庄子有庄子的道,孔子有孔子的道。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认为,写作之道就是个人经验。只要你的经验是正确的,符合写作规律,能够帮助你把文章写好,对你来说它就是“道”。也有人认为,写作之道首先是一种追求,就是把文字工作当成事业干的信念,做到以笔为友、以文言志;“道”更是一种境界,就是要有格物致知、甘于奉献的精神。我觉得,对“道”这样去认识也未尝不可,这样的追求就是常说的“道心”。

第五,不良文风会动摇写作之道的根本。古人还说过:“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汉·王符·《潜夫论》)。虚无谲诡,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空话套话连篇、一味哗众取宠、过于标新立异,大致是一回事儿。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反对“长空假”的不良文风,就是这个道理。(1934字,2017年3月20日完稿,2018年3月20日修改)


图片

来源:三好公文课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276616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