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真情最动人
——农民工大爷热文《我的母亲》赏析
成 文
前几天,读者“C.L.”在“三好公文课”上留言,说是“最近刷到一篇网上比较火的农民工大爷作文《我的母亲》,读了深受触动,感觉要是老师您来点评这篇文章,肯定会很精彩,所以有点期待”。我当即表示,会把这篇作文先找来看一看。
我不仅看了《我的母亲》这篇作文,还看了不少网上的评论。感动于文章作者真诚质朴的情感表达,我决定接下读者点的单,为这篇热文专门开上一堂赏析课。
读者“C.L.”所说的农民工大爷作文一事,不久前发生在山西太原。7月9日,一段“街头挑战写高考同题作文”的视频蹿红网络。画面中,一个女生(短视频博主的助手)走上街头,找路人挑战历届高考作文题,奖金1000元。一位农民工模样的大爷(后来据媒体了解,这位大爷姓安,66岁,是太原所辖县级市古交市某村的农民,以下简称安大爷)接受挑战,从一个箱子里抽出“我的母亲”这个题目(据说这是1957年的全国普通高考作文题),戴着老花镜,用颇为潦草的字迹完成了作文。谁也没想到,这篇乍一看并不起眼的文章,在48小时内获得了超过700万点赞,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纷纷转发,不仅感动了千万网友,还吸引了教育界专家参与讨论。
有人说:“这哪是农民工写的,分明是心里揣着火种的人。”
也有人说:“这段文字,足以与朱自清的《背影》相媲美。”
还有人说:“这是最顶级的白描,比任何金句都戳心!”“写的是母亲,疼的却是全网的心!” “太感动了,看一次哭一次,这才是真实的文学。” “看完全文才知道后劲有多大!”
……
下面,我就从文章写作的角度,对《我的母亲》这篇“草根之作”进行评析。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接下来我所谈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都是“我知道”“我以为”的,安大爷本人未必懂得,写作文的时候也未必是这样想的。但是,不懂并不意味着不会用,会用也不代表就真懂。很多表达技巧,老百姓也会用,甚至经常用,只不过“日用而不觉”(唐·吴仲舒《南风之薰赋》),并不是刻意使用的,用上了也不知道——其实知不知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会用。
我的母亲
作者:安大爷
今天,我巧遇拍短视频采访,还需要抓题,因为我是这群工友中唯一上过高中的,两个女孩子就选中了我。我有幸抓到了“我的母亲”这个标题〖“有幸”这个词自带感情色彩,可以从中琢磨出不少信息:因为这个题目容易写,所以感到有幸;更因为这个题目很亲切,与“我”心里对母亲的思念高度吻合,所以感到有幸〗。重温母亲的回忆,让我思绪万千。〖文章开头非常自然,从“抓题”带出主题并迅速切入,没有多余的话〗
母亲走了三十多年了,就埋在村头的老坟地里,她的模样、她的一举一动,就跟在眼前似的〖三十多年过去了,母亲的模样、举动犹在眼前,说明记忆之深、思念之重。在这篇作文中,这种含情叙事、借事言情的写法贯通全篇,如同书法中的藏锋,深沉内敛,含而不露,不见情语却情在其中,比直接抒情更加生动,也更为感人,正如著名作家梁衡所说,“至真至深之情是不能用形容词来表达的,只能用事来表现。什么叫不露痕迹,就是将一泓深深的情饱吸在一团事件的海绵里送给你”〗。母亲啊,一辈子就没闲过。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穿的永远是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衣裳,她心善,能容人。跟邻里没红过脸。有啥好东西,总先紧着别人。〖这些文字是对母亲的速写。会画画的人都知道,速写要画得像,就必须迅速准确地抓住模特的特点和神韵。安大爷未必懂得这个道理,但母亲给儿子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特质。因为印象太深,安大爷只用三言两语就鲜明刻画出母亲的三个特质,也就是:勤、俭、善;描写每个特质,也仅用一两句话就达到了传神的效果。安大爷之所以能做到这样,直接原因是对母亲非常熟悉、记忆深刻,背后则悬系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一般来说,写人往往会从写形入手,但安大爷并没有直接描写母亲的形象,而是通过叙述母亲的举动来写,用最典型的事例来呈现。这种借事写形的笔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立体生动的母亲形象〗
最让我忘不了的,是吃饭。一大家子人围着桌子,母亲从来不上桌,她就在灶台边忙活。等我们都吃完了,她才瞅瞅锅里,剩下了,就扒拉两口。要是没剩,她就不吃了,说“不饿”。那会儿日子都紧巴,穷富差不了多少,可人心热乎,讲情义。〖上一段的三点印象是总说、简写、速写,这一段则是分说、详写、素描。安大爷透过吃饭这件“最让我忘不了”的事,进一步凸显母亲的勤劳、节俭以及对家人无声却无私的爱。从简笔勾勒到细节刻画,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了〗
母亲,就是那最厚道的一个。她包的饺子,那叫一个香,是穷日子里最盼的念想。过年是她最累的时候〖从上一段的“最让我忘不了”,到这一段的“最厚道”“最盼的念想”“最累的时候”,安大爷一连用了四个“最”,每一个“最”都说明记忆深刻,说明母亲的形象、母爱的点滴是刻印在他心里的〗,洗洗涮涮,准备年饭,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脸上总挂着笑。看着我们放炮仗那股高兴劲儿,她比我们还乐呵。再破的衣裳,经她的手也给我们拾掇得干干净净。〖安大爷未必是有意,但很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笔法——从干活的“累”到脸上的“笑”、开心的“乐”,从破衣裳到干干净净,都是反衬,进一步树立了母亲坚韧的形象,生动展现了母亲笑对一切的生活态度〗
那时候还是集体,一年四季都出不到一点新鲜菜,到秋天就要分口粮。白天打下谷子,晚上分给每家每户,这一分就是一个大晚上。农村的秋天还是一个很冷的秋天,母亲身上穿得很薄,粮食分到家以后,母亲这一晚上冻得受不了。她那薄薄的被子,围在身上一会儿,天就亮了。母亲一天的辛劳又开始了,她揉揉眼,又得爬起来,给一大家子弄吃的。家里人多,那口烧柴火的大铁锅,死沉死沉,端上端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力气活。〖继续详写。上一段写过年,这一段写分口粮之夜,写的都是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事情。新闻界有一种说法:典型人物的一生,不如典型人物的一天。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一天,足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把母亲的形象和品行鲜活具体地呈现出来。
上面这段文字中,“那口烧柴火的大铁锅”也是安大爷记忆最深刻、家里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是他心里最特别的存在。在当年乃至现在不少农村家庭中,这样一口铁锅司空见惯却必不可少。在文章中,铁锅具有以物象传意象的作用,代表着母亲对家庭的担当,是她拼了命也要挑起的责任。这种写法,在文学理论中被称作“感物兴情”。文中写到铁锅的那一句,可以说是家庭负担沉重、母亲含辛茹苦的生动写照,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现在想想,母亲那瘦小的身子,哪来那么大劲儿。母亲走的时候,才五十出头,是累病的。如今她的坟就在村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包。每次回村,我总要去那儿站站,跟她说说话〖真实的细节,真情的流露〗。我在城里干了大半辈子苦力,扛水泥,扎钢筋,爬脚手架,手上肩上全是老茧,累是真累。可想想母亲当年端那口大铁锅的劲儿,想想她冻得发抖还咬牙撑到天亮的样子,我这力气就又上来了。〖这一段又回到总说,但总说之中不仅有升华,还联系到了自身。母亲人虽然不在了,但她一直在“我”心里,她那股同生活抗争的劲儿一直都在,延续到了“我”的身上。这种时代之变、“活法”之变与始终不变的生活韧劲,在“我”和母亲身上不仅发生了情感交集,还形成了影像式的重叠,比前面仅仅写母亲为“我”和兄弟姐妹做了什么更具感染力〗
母亲没享过福,可她教会我的,就是这骨子里的硬气和对家的担当。我得把您撑起来的这个家,接着撑下去,撑稳当。〖这一段是画龙点睛之笔,写出了家风的传承、品性的赓续,也写出了母亲平凡中的伟大〗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前半句的描述极具画面感,后半句的联系非常贴切,以一种缠绵不断的独特心理感受,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我已经当了爸爸,也已经当了爷爷,但我已经 30 多年没叫过妈妈了〖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安大爷这句话,把推己及母的感恩、对母亲缱绻的思念、“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巧妙地融为一体,感染力更强〗。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这样的结尾非常自然却又饱含深情,感人肺腑,令人唏嘘〗
总的来看,这篇作文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心设计的结构,也没有刻意运用的技巧,只是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缓缓讲述着母亲的故事,透过一个个琐碎而又真实的生活片段和具体细节,让思绪缠缠绵绵地展开,让文字静静地流淌出真情,把那些镌刻在心灵深处的美好、那种潜藏在岁月长河中的思念说得又真又沉,让人听着心里发紧、发酸,不自觉就红了眼睛、湿了眼眶。安大爷这种从生活的泥土中长出来、用艰难困苦磨出来的文字,是任何写作训练都训练不出来的。
用专业的眼光来审视,这篇作文中有多处标点用得不准,也有一些内容前后衔接不上,有些内容略显重复,但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而且,正是这种未经雕琢的粗糙,如同钝刀子割肉,一下下剜着安大爷的心。而那种对母亲乃至其他至亲“见不着”“叫不应”的痛,以及“顾不上”“来不及”的悔,也一次次戳中读者情感的软肋、心里的暗伤,形成了强烈共情。
我注意到,网上也有质疑声:“农民工哪会写这文?剧本!”有村民作证,安大爷当过兵、爱读书,几十年没断过看报。我相信,这篇文章是安大爷自己写的,因为他写的不是作文,而是三十多年来对母亲从未中断的思念,甚至是压在心底的愧疚。这样的作文,也可以说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只是把心里话像唠家常一样说出来而已。据视频发布者介绍,安大爷这篇1300多字的作文写了三四个小时,中间休息了一个多小时,发布者与他边吃边聊天,起到了引导安大爷回忆的作用。而且,发布者坦言,他们省去了作文里一些重复的内容。这样一个过程,应当是真实的、可信的。
安大爷的作文,最可贵的是本真本色——用自己的话,讲家里的事,说想念的人,诉心中的情。文章爆火后,面对找上门去的记者,安大爷介绍道:“这篇作文是我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我的亲身经历。”他所写的,不仅是普通农家讨生活的不容易、过日子的烟火味,更是植根于生活土壤、生发在柴米油盐之中的乡土情;不仅是一位勤俭持家、默默付出的好母亲,更是一种家传身教、承压负重的硬骨气。我们虽然从未见过这位母亲,也未必经历过文章中所写的生活,但每一个享受过母爱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每一个像安大爷和他母亲那样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努力的样子。我们是被这篇文章所感动,也是被与“文中人”相同相通的真情实感所感动。(4218字,2025年7月19日完稿,7月21日、22日、23日修改)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