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系统推荐 更新:2025-10-05 13:20:37

   【写在前面】

《边写边悟》一书的“适变之法”部分,一共有5篇文章,从第374讲到376讲,我连续推出了3篇,加上之前推出的《新话的七种“说法”》(第103讲)《写材料就像揉面团》(第300讲),这部分已经推送完毕。
接下来推送的是书稿中的最后一部分——修改之法。这部分也是5篇文章,之前推出了3篇,包括《修改文章如看病》(第45讲)《修改文章的四种好方法》(第46讲)《别人的文章怎样改》(第47讲)。再推2篇,就算是“齐活”了。
在我的写作丛书中,《边写边悟》是第一部专著,也是“精华版”。我把它看得很重,但还是毫无保留、全本推送。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喜欢它并从中受益。


377
class


       【文法之悟】

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把已有的方法用上手、用好了,它才能活起来。挪用、套用是用,化用、活用也是用,怎么用效果大不一样。能不能变着法子用,用得好不好、巧不巧,全看你悟得深不深、透不透。

不明法度写不好文章,死守法度也写不好文章。写文章,必须规矩在手,法度因心。(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人物琐论》)专心致志、用心体会、潜心思考,就能遵循法度而不拘泥法度,曲尽法度直至跳出法度。


● 修改之法 

十分文章七分改。没有改不动、改不好的文章,只有不想改、不肯改、不会改的人。学习写作,学会修改是必不可少的。掌握了修改之法,就意味着多了一项写文章的本领,多了不少出精品的可能。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修改,是写文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都非常重视修改、善于修改。

名家修改文章,除了个性化的方法和习惯,普遍有这么一些共性特点——

一是标准高、尺度严。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严要求才能出精品。真正的文章高手,心里都有一把精密度很高的尺子,他们的眼睛就是一台高倍数的显微镜。一篇在常人眼里还蛮不错的稿子,用他们的尺子量,就不一定合格了;他们的眼睛只要一扫过去,各种各样的问题都纤毫毕现、无处遁形。

担任毛泽东秘书25年,被誉为“中共中央一支笔”的胡乔木修改文章堪称一绝。《人民日报》编辑送他审阅的稿子,一般都用8开新闻纸,当中只排印3栏长的文字,周围留有很大的空白,以方便修改。胡乔木改稿子的时候,从选题到立论,从标题到全篇,从理论到政策,从观点到材料,从谋篇布局到层次结构,从引语数字到标点符号,凡是有什么毛病、偏差和欠缺,很难逃过他的“火眼金睛”。他对文稿的每一个概念、判断和推理,每一个表述和提法,都力求准确、恰当、贴切、得体,合乎政策,合乎实际,合乎逻辑,合乎分寸。正因为如此,周恩来总理评价说:“许多文件只有经过胡乔木看过,才放心发下去。文件经过胡乔木修改,就成熟了。”

二是不怕烦、反复改。俗话说:“米淘三遍沙粒少,文改数遍质量高。”清代文人袁枚诗云:“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遣兴六首》其五)很多写作大家都有不随意将过程稿示人、不轻易定稿的习惯,对自己的稿子总是改了又改、精益求精。俄国作家果戈里主张文章最好有8次修改。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写了5年,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胡乔木主持起草中央重要文稿,经常反复改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在排印过程中还打电话修改某些句子和提法,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印刷厂改动,直到正式付印为止。

三是动刀狠、肯割爱。刘绍棠的长篇小说《地火》定稿时有50万字。当时,许多出版社争着向他索稿,可刘绍棠却迟迟没有交稿,他说:“再删一回,争取更少浪费一点国家的纸张、工人的劳动、读者的时间和金钱。”经过两次大的修改,他主动删去了20万字。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杜鹃和雄鸡》,初稿有200多行,发表时只有21行。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前后删改了200多遍,最后只留下原稿篇幅的十分之一。

名家修改文章,一篇文章的所有构成要素都在修改范围之内,既不怕伤筋动骨、不惜推倒重来,也决不放过一个词、一个字、一个标点上的小毛病。

——托尔斯泰创作小说《复活》,前后整整十年,几轮修改的重点都是升华主题。

——田汉修改话剧《关汉卿》,根据郭沫若等的意见,把剧本由原来的9场扩大为12场,并相应增加了人物和事件。这是结构上的调整和变化。

——魏巍在撰写通讯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前,曾写过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20多个他“认为最生动的例子”,“由于例子堆得多,好像记流水账,哪一个也不充分”,后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只用了3个最典型、最感人的例子,却成就了一篇红色经典。这是素材上的修改。

——钱钟书的《围城》作过多次修改,内容变动多达上千处;鲁迅逝世前几天还在精心修改《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变动有60多处。这些都是综合修改。

至于文字上的精雕细琢,例子就更多了。在我国文学史上,贾岛用心“推敲”诗句,齐已拜郑谷为“一字师”,王安石把“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改了十几遍才定下来……这些典故,与主人公的作品一样熠熠生辉。

法国作家福楼拜改稿尤为认真,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上门请教,看见福楼拜的书桌上每页稿纸只写一行,其余几行都是空白,很是不解。福楼拜笑了笑说:“这是我的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据说,福楼拜特别讲究文章的字眼,写完以后还要用钢琴来检查,听一听声音是不是和谐。

为什么这些名家大师如此重视文章的修改?作家秦牧曾一语道破“天机”:“修改,并不是消极的‘改错’而已。它也是又一次的积极的‘创作’。(1627字,写于2016年6月,2020年4月17日修改)


图片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1952001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