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写文章要“见人见事见思想”

系统推荐 更新:2025-06-21 17:16:16

   【新课导学】

按我在《边写边悟》一书中的排序,这篇文章是第三十三篇,其上有《写公文也要反“四风”》《大家看得懂,每句都有用》《好文章要秀外慧中》《写文章要注意“观世音菩萨”》,之前都已经推送出来了。下载并编辑成书的读者,可以对顺序进行调整,这样更有助于把握每一篇文章之间的内在逻辑,也能够得到一本完整的书。

当然,《边写边悟》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立的,跳着看、挑着看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文理之悟】

思无定契,理有恒存;文无定法,法有所宗。

写文章的方法,都是从写作原理中化生出来的,原理生规律,规律出方法,方法化技巧,正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必须搞懂弄通写作原理。所谓“懂”,就是解其意、知其然;所谓“通”,就是溯其源、衍其流,知其所以然。“懂”是理解,“通”是领悟,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思考。



矩式之理

矩式,出自《文心雕龙·通变》,作者刘勰将其用作动词,指的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和范式来写文章。公文写作除了有规定范式,还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下面这组文章,主要谈的是关于公文标准、规矩、范式的思考和认识,有对他人新鲜观点的阐发,也有我的一管之见。


图片





写文章要“见人见事见思想”
图片


“见人见事见思想”,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对领导干部撰写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提出的一条普遍要求。

2015年10月,中央下发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其中强调文艺创作要“见人、见事、见精神”。

由此看来,无论是公文写作还是文艺创作,都要见人见事,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更强调“见思想”,后者更强调“见精神”。

见人,就是写文章要看对象,不能自言自语。搞文学创作,写新闻作品,需要看的对象主要是读者。写公文,既要准确把握发文机关意图特别是领导意图,也要充分考虑受文单位、人民大众的需求。用一位省级领导的话来说,就是要有“用户至上”的意识。

一篇文章,要达到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的作用,必须以“见人”为前提。这个“见”,不一定是看在眼里,但一定要放在心上,让人感受得到。因人而异定内容,换位思考想问题,以人为本多关心,都是“见人”的题中之义。

见事,就是写文章要围绕具体事件展开。摆事实、举事例、讲故事、说事理,都是“见事”的具体方法。事件往往是一个情节链,起码要有起因、有过程、有结果,也是一个综合体,里面有人有物、有情有理。写文章可以单纯叙事,更多的时候是借事说理、借事抒情。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有一句说得特别精辟:叙事文章中无理则无骨,说理文章中无事则无肉。

事因人生,人因事显。所以写文章不能就事论事,而要把人和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人处事,以事识人,这样的文章才有血有肉、见情见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前进的指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是公文的两个重要作用。而要发挥这样的作用,就必须“见思想”。公文中的思想,包括对工作的理性认识、对问题的深刻见解、对经验的系统总结,等等。一篇公文,要达到启人思考、给人教益、授人以渔的作用,就必须以起草者的思想创见为导引。

文艺作品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责,所以更强调“见精神”。这个精神,主要指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在公文写作中,“见人”“见事”与“见思想”是有机统一的。人是改造世界的主体,事是改造世界的载体,思想是对主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思想就像串项链的那条绳子一样,把人、事、物等要素有序串在了一起。(901字)


图片图片


图片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899002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