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从大学校训中领悟机关文稿的写作之道

系统推荐 更新:2025-10-06 20:10:29

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

——从大学校训中领悟机关文稿的写作之道

成    文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的校训。前段时间我参加一个高校与地方交流合作的座谈会,从领导讲话中注意到这句话,也由此捕捉到一个新的知识点。

一听到这句话,我就被拨动了心弦——不是因为与哈工大有什么工作交集、特殊感情,而是因为这句话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深邃的哲理,并且适用范围很广,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与哈工大密切相关的领域,也包括公文拟制、文稿写作、材料生产这个我长期研究、深入实践的领域。

我到官网上查了一下哈工大的校史。据介绍,“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个校训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3年,一批工农速成中学学员进入哈工大预科学习俄文,并在第二年升入本科学习。在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这些学员遇到了严重困难,期末考试不少人出现“挂科”现象。在一次座谈会上,有教师和学员代表提出,哈工大是不是可以有两个人才培养规格,对工农速成中学学员可以考虑降低培养标准,对他们搞点特殊化,但这遭到了时任校长李昌的断然反对。

李昌强调:“规格(要)严格,功夫(要)到家”,哈工大只有而且只能有一个“规格”,学校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帮助学员达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学员基础差、学得吃力,老师要帮他们补课、帮他们提高,学员也要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来克服困难。于是,从那时候开始,哈工大逐渐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传统,并将这种传统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规格”这个词,一是指“产品质量的标准”;二是“泛指规定的要求和条件”。公文既是机关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机关单位的特殊产品。这个产品的质量是否过硬,这个工具是否适用、管用而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通用,首先取决于有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正所谓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公文标准可以看作是“规”和“格”的统一,“规”指的是所有关于公文拟制的规定、规则、规范、规程、规制、规矩,包括成文的制度,也包括虽未成文,但却约定俗成的惯例;“格”是外在的格式,更是内在的品格、品质。内外两个方面都达到相应标准,文稿产品才是合格的乃至优良的。

那么,公文拟制有哪些规格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呢?这不仅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有明确规定,还有一整套具体入微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GB/T9704-2012)。在我看来,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体式规范、内容管用。把“规格严格”这一要求落实到公文拟制中、体现在文稿产品上,从产品设计、制造加工到质量检测,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应当坚持严的态度、严的标准、严的程序。

但是,公文拟制仅仅严格规格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功夫下到家。这个“家”,代表着某种职业或行业。所谓“功夫到家”,就是要把功夫下足下够下到位,达到相当高的职业水准。那么,公文拟制或者放大到所有机关文稿的撰写,需要在哪些方面把功夫下到家呢?我经常说,写材料是“功力在笔下,功夫(工夫)在写外”“功力在文中,功夫在文外”。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写”上下功夫,还要把所下的功夫往写前写后延伸、从文里向文外拓展。具体来说,尤其需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在学习积累上下长功夫。写文章面对的头号难题,往往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可以速成,但写作所需要用到的知识是无法速成的,唯有依靠坚持不懈的学习、一点一滴的积累。公文写作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这是由所写内容决定的,更是由其党和国家治理的工具性所决定的。治党治国需要掌握什么知识和本领,机关干部就要学习什么知识和本领。在学习上“厚积”,才能在写作中“薄发”。当然,学习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掌握方法,在学中干、干中学有助于把握重点、提高效能。干中学,就是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切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学中干,就是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学与用的紧密结合中把所学知识变成工作本领。

无论学知识、学技能,还是学理论、学政策,都要勤学、真学、深学、实学,努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勤学,未必要每天学,但一定要经常学、长期学,养成习惯,形成自觉,决不能想起来就学一学、忙起来就放过一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真学,就是不要装样子、走过场,而要入脑入心,不仅要眼到心到,最好还能动动手、动动笔,该整理的学习资料及时做好分类整理,重要的内容划上记号、做好笔记或摘抄,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深学,就是要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力求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不能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能生搬硬套、断章取义。在这方面,我尤为主张专题式、研究式学习,专则精深,研求透彻,这样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实学,就是要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着眼点,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创新思路、务实举措和明显成效。在学习上决不能“空对空”,坐而论道、凌空蹈虚;决不能学归学、做归做,搞成“两张皮”。

第二,在调查研究上下大功夫。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在机关文稿特别是政策性文件的起草中,深入调查研究是重要一环。在调查上下的功夫越足,掌握的情况就越全面;在研究上下的功夫越深,作出的判断就越准确,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决策、提出的政策、拿出的措施办法才切实可行。脱离调查研究,关起门来写稿子,拍着脑袋想点子,难免会陷入文牍主义的窠臼。

第三,在文稿起草上下实功夫。机关文稿的起草,功夫主要不是下在动笔上,而应下在动脑上;主要不是下在文字上,而应下在内容上;主要不是下在“写法”上,而应下在“干法”上。

这里所说的“实功夫”,就是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谋划推动工作或总结宣传工作为目的,以目标、问题、结果为导向,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关键是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这需要把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贯穿文稿起草全过程,体现在所写文稿各方面。作风决定文风,作风不实,文稿必虚。

虚浮之风是机关文稿写作的大忌。中医将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称为“虚证”,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表虚里虚之分。我认为,机关文稿同样存在类似的“虚证”,轻则空言虚词、虚张声势,重则虚美隐恶、弄虚作假。有的是文风不实、故弄玄虚,这样的文章往往虚有其表,中看不中用;有的则是胆怯才疏、心虚词穷,这样的文章往往连看都看不下去。

解决文章“虚浮症”乃至“虚浮病”,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治标,主要是在充实内容、转变文风上下功夫。治本,必须在学习实践、端正作风上下功夫。

第四,在修改打磨上下细功夫。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机关文稿写作常常是“急工”——要得急、催得紧,但同样需要出细活,因为“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机关文稿要求之细,主要体现在表述准确、文字精炼、格式规范等方面,要求每一个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等都准确无误,每一个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都要规范使用。这样的“细工”,不仅要下在起草过程中,还要下在反复修改、精心打磨、认真核校上。

第五,在总结反思上下真功夫。我在这里所说的总结反思,包括写作上的,也包括工作上的。至于真功夫,那不是表演式的,而是实战型的;不是用来琢磨怎样把文章写得更好看,而是用来研究怎样改进文稿的生产工艺、怎样提高产品质量,怎样把以文辅政的作用发挥得更好。写完一篇“大稿”“要稿”“难稿”,特别是写作过程中走了弯路、作了大改,甚至被发回重写、推倒重来,最好能认真做一做写作复盘,这样才能让经历变成经验、让付出变成收获,在“生成性学习”中实现能力生长。做工作也是一样,善于总结才善于进步。

我在这里所说的“五个下功夫”,没有提到下苦功夫,因为苦不苦是主观感受,对于好之者、乐之者来说,下的功夫再多再大也不会觉得苦。做任何事情,一旦觉得苦,心里就会滋生出负面情绪,就无法真正做到功夫到家。(3223字,2025年2月18日完稿,2月22日修改)



43340_jtnh_9091.jpeg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1952001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