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谈谈我的读书观

系统推荐 更新:2025-10-04 13:58:26
谈谈我的读书观

大年三十那天,发了《晒晒我的成绩单》一文,其中谈到2019年我买了不少书,也读了不少书。好几位读者留言,希望看看我的书单。还有一位热心读者“撇娜”,向我推荐了一个叫“晒书房”的APP,用于管理自己的藏书和辅助阅读行为。

说实话,“晒书单”这个愿望并不难满足,但我并不觉得自己的书单对读者有多大启示,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阅读的兴趣、需要和目的也不同。

为了对读者有所助益,我决定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读书观。这些观念并不都是我的原创,很多是从书上看来的,但我接受了、认同了,有的还进一步发展了,也就成为了自己脑子里的东西。

观念1: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修养方式。

著名作家周国平认为,“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人称“北大醉侠”的孔庆东教授认为,书分四类:经典书,终生读;专业书,为工作而读;时髦书、休闲书,闲暇时少量读。

我认为,世人读书,主要有3种动因:

一是为学而读。就是以求知、益智、广才为目的的读书。功利一些的,是为了获取学历、文凭和职业发展、人生进阶的资本。

二是为用而读。从广义上说,无论是出于工作需要还是生活需要、消遣需要,能够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就是“用”。从狭义上说,“用”指的是有明确目的性的实践活动,为休闲消遣而读书不在此列。

三是为读而读。这种情况下,读书就是读书,它是一种习惯、一种癖好、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基本需要,就和人活着就要呼吸、吃饭、喝水一样。精神的成长、人格的发育同样需要食物。不读书,就像没吃饭、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一样,知识之胃会感到饥饿,精神之肺会感到憋闷、难受,心理上会感到空虚、不安。著名主持人董卿说过:“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这种精神洗礼式的读书,也可归为此类。

为读而读,不是没有目的,而是不带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读书纯粹就是一种修身养性式的活动;读什么、怎么读,完全是自由自在的;享受的是读书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著名女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是对古人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宋·苏轼《和董传留别》)的最好注解,说的就是读书于人的修养的益处。

就个人来说,我的读书行为是“混合动因型”,上面3种情形都有,这可能也是多数人的读书状态。随着年龄增长、学识增加,前两种动因的影响在减弱,第三种动因的权重越来越大。

观念2:读书不能仅凭兴趣。

读书的兴趣可以培养、需要培养,但人不能仅凭兴趣去读书,否则容易患“知识偏食症”,影响到精神发育,造成思想的偏颇和心胸的狭窄。

我在读中学的时候,一度就患有比较严重的“知识偏食症”,不喜欢政治、生物、历史、地理这几门课。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我选择了自己优势并不明显的理科,高考前又完全放弃了生物。直到上了大学,我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才开始自行“补课”,缺什么、补什么。就算是现在,我也不能说自己精神食粮的摄入是全面的、均衡的,但至少偏食没有偏得那么厉害了。只要是好书,不管内容是哪方面的,我都能耐着性子读下去。

西方成功学之父赛缪尔·斯麦尔斯在其著作《自助》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如其所读。”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说过:“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好书,不要吃垃圾食品,“挑食”和“偏食”是两回事儿;一定要广泛摄入所需要的各种精神营养,不要拘于一专,求“专”应当是在“博”的基础之上,就像遍尝珍馐美味,也还要吃点儿主食。

观念3 :不动笔墨不读书。

少年时代读书,我动笔的方式主要是做摘抄,把好词好句记下来。那时候,很少在书上做记号、做眉批,主要是舍不得把书画“花”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买不起太多书,所看的书多数是借来的、租来的。

现在我读书,一定会在书上用我习惯的方式做记号,想到什么就写在书上的空白处。读完一本书,再重点看看自己做有记号的部分和写在书上的内容,然后择其精要录入电脑、分类管理。这样去读书,省时省力又可以放大收益,效果比单纯做摘抄更好。

这种动笔方式的改变,有经济条件改善方面的原因,更主要是原因是观念上的转变。这就和多数人买第一辆私家车一样——一开始,把车看得无比金贵,人是在为车服务,生怕车子磕了碰了,有点儿划痕就马上去处理;慢慢地,车子用得多了,懂得了它是为人服务的,往往怎么方便怎么来,也懂得了什么情况下需要马上处理,什么情况下可以等一等。

至于写读书心得,那是更高要求的动笔,既有助于精神食粮的消化、精神营养的吸收,还能促进营养向能量的转化和能量输出,正如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所说:“阅读是吃进草,写作是挤出奶。

观念4: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

所谓“无字书”,一指大自然;一指社会,特别是社会生活、社会实际、社会实践。

梁衡在《我的阅读和写作》中写道:“一个作家的写作是由两大背景决定的:一是他的生活,二是他的阅读。

我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阅读是思想的旅行,旅行是心灵的阅读。阅读这种旅行,是沿着前人走过的路往前走,尽管可以有新的探索和发现,但还比较有限。比阅读更具探索意义的思想旅行,是写作。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那是一种于无路处开路的思想旅行,不仅能看到与众不同的风景,还可以随时驻足、随时播种,让一路上开满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鲜花。

观念5: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是东晋文人、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留下的一句名言,也是读书经验,意思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功夫。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求甚解”式的读书,犹如大口吞咽,有助于节省时间,快速填饱肚子,这种方法适用于初读、泛读、通读,适合于消化能力强的人;如果消化能力还不够强,或是要求得真学问,还是需要精读,细嚼慢咽,含英咀华,“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中庸·第二十章》)。

观念6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孟子的一句话,指的是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否则,就会陷入我们今天所说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2550字,2020年1月26日完稿)

温馨提示:现在疫情形势严峻,很多地方都已经封城封路了。大家不宜出行出游,就在家里好好读一读书吧!不仅可以防病,还可以“养生”。当然,多学一学“三好公文课”也是可以的。




20920_qlqh_9918.png

20921_gzit_7541.jpeg

20924_cdhk_5887.jpeg

20925_50fy_7744.jpeg

20926_wryw_4917.jpeg

20927_ctl6_7342.jpeg

20928_advm_1260.jpeg




20930_zch6_2401.jpeg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来源:三好公文课公众号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1952001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