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文章布局“四布法”:布势布线布形布点

系统推荐 更新:2025-10-04 13:57:21

       【文法之悟】

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把已有的方法用上手、用好了,它才能活起来。挪用、套用是用,化用、活用也是用,怎么用效果大不一样。能不能变着法子用,用得好不好、巧不巧,全看你悟得深不深、透不透。

不明法度写不好文章,死守法度也写不好文章。写文章,必须规矩在手,法度因心。(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人物琐论》)专心致志、用心体会、潜心思考,就能遵循法度而不拘泥法度,曲尽法度直至跳出法度。



● 谋篇之法 

在写作运思中,谋篇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谋篇之难,难就难在既要谋全局也要谋细部,既要定战略也要定战术,既要布阵形也要布阵势,既要调精兵也要遣良将。把这些都谋划好了,一篇文章就成功了一大半。






文章布局“四布法”:

布势布线布形布点


         

文章立意确定之后,接下来就要谋篇布局,对全文结构作出精心安排。在写作中,谋篇布局可以看成是一个完整步骤,也可以拆分为两个连续动作:谋篇是想法,布局是章法;谋篇是运思,布局是运作;谋篇是设计,布局是绘图。

一笔画不出一张图纸,文章布局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根据经验,我把布局分解成这么四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布势”——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以及作者的风格,定好写作的基本格调

曾国藩说:“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有“定势”篇,他认为文章之“势”,即文章的基本格调,决定于“体”,“体”又决定于“情”,所谓“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情、体、势三者是“始末相承”、不能背离的。

刘勰“因情立体”的观点,应该是针对文学作品来说的。而公文的核心要素是“事”,所以应当是“因事立体,即体成势”。也就是说,一篇公文所展现出来的“势”,应当与所写的“事”相匹配。抓大事、谋大事、写大事,就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就要高屋建瓴、大开大合。即使写的只是大事中的一个点,也可以尺水兴波。如果明明写的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却显不出一点儿气势,就像给一个大个子穿上了比身材小几号的衣服,怎么看都别扭。反过来,如果写的只是日常工作、事务工作,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能故意拔高调子、装腔作势,否则给人的感觉就是小孩子穿上了大人的衣服,头上还戴着一顶大大的帽子,非但不会有气势,反而让人觉得滑稽。

文章是人写的,文章的气势往往由作者的气场决定,气场强则气势大。我们无论是聆听“大领导”讲话,还是阅读“大笔杆”的文章,都会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动人心魄的非凡气度。比如,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篇短文总共只有3句话、114个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第一句起调就很高,越写下去调子就越高、气势就越强,读起来真的是气壮山河、气贯长虹,余音绕梁、荡气回肠。所以,大家之大,主要在于气场大、气魄大;大作之大,主要在于气象大、气势大。

我认为,写公文的气场,是由浩然正气、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撑起来的;写公文的气势,发端于大开大合的历史纵深感、舍我其谁的时代责任感、理直气壮的高度自信心。

布势,就是确定全文的气势大小、基调高低,形成独属于这篇文章的气质和旋律。作者的胸襟、才情、性格不同,文章的风格和基调往往不一样。考虑到读者或发文对象不同,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所以,谋篇布局时要学会“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兵势第五》)。当然,文章的体裁不同、内容不同,文风上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写命令和写通知,写请示和写批复,写以表彰先进和以批评错误为内容的通报,气势和调子完全不一样。无论作者的风格怎样,布势的时候,首先要依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这是根本。

第二步:“布线”——根据文章的立意来勾勒主线,根据写作的定位来标划经线纬线

主线一定,行文就不散不乱;坐标一定,行文就不偏不倚。这就像木匠锯木头先拉墨线,泥瓦匠砌墙体先定基准线。内容单薄、结构简单的文章是单线型的,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层次较多的文章还得拉几条支线,每一条支线都得交汇到主线上,形成纵横交错式结构。

写文章要有整体感、立体感,就得点线面相结合。有点无线,文章就是散的,甚至是乱的,犹如一堆散落的珍珠。只要用一条主线来贯穿,珍珠立马变成了项链,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第三步:“布形”——根据文章的常规体式、思想深浅、内容多少、篇幅长短等来安排全篇结构

布形,包括主次详略的合理安排,层次段落的有序摆布,开头结尾的精心设计,过渡照应的无缝对接。

文章的体式有章可循,又有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正如古人所说,文章“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这与水的形态十分相似。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武说:“水无常形”(《孙子兵法·虚实》),“避高而趋下”是它的规律,“因地而制流”是它的特质。同样是水,汇入江海可成磅礴之势,流入溪流尽显柔美之态;可以散布雨露之微,也可以化身霜雪之轻。水这种因势赋形、随物赋形的特质,对于我们写好文章很有启示意义。

写文章,要学会“因体而制形”。这就像用不同容量、不同形状的容器来装水,蓄水量和水的形状可以各不相同。不同文体文种的文章,写作套路不一样,结构方式也不一样。当然,同样的文体文种,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内容的不同,在结构方式上有所变化。想得深,内容多,篇幅长,文章的结构可以复杂些,层次可以多一些,否则当然是结构和层次越简单越好。

写文章,还要学会“因形而用权”(宋·张擬《棋经十三篇·斜正篇》)。就像打仗的时候要先勘测地形,再排布阵势——“一字长蛇阵”在山地肯定展不开,“十面埋伏阵”在平原必定不好用。就写文章来说,块状结构和条式结构各有优劣,行文时应如何选择?方法就是“因形而用权”。一般来说,块状结构的优点主要是容量大,缺点是层次多、篇幅长。条式结构的优点主要是层次简,缺点是容量小。行文时,可以根据表达需要和文章篇幅、讲话长短作出选择,也可以在二者之间进行灵活转换。

从写短文、说短话和凸显主旨的需要出发,修改繁文冗文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块状结构改为条式结构。具体写法是:如果一篇文章有几大块,其中一两块内容不那么重要,不需要详写,可以适当精简,只写一段而不是一块,同时把重点内容的条目提上一个层次。比如,调研报告中的调研概况,部署性讲话中的工作回顾,都可以略写并放到导语部分;工作报告中的形势分析,可以略写并作为承上启下的一段;工作总结中的常规性工作,可以略写并作为自然收尾的一段。

第四步:“布点”——根据主题主旨确定下笔的着力点

一篇文章,是写重点、展亮点还是破难点、释疑点,每个部分布几个点,每个点放在哪里,如何选准布好切入点、转折点和承接点,这些都要考虑清楚。其中,核心观点就像是围棋的“势子”,可以“拆二斜飞”“立二拆三”“立三拆四”,产生无穷的变化。

文章布局,主要是布观点、布材料。没有观点,框架再好,也只是“花架子”;没有材料,空有框架,不过是一张“死皮”。只有按观点搭架子,把具体材料放到整体框架中去考虑,处理好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的结构丰满起来。

上面这四步,如果是公文写作的新手,应该按部就班,一步步地走;如果是经验丰富的老手,在想清楚之后,可以一次性完成文章的布局。

有同行总结:公文写作的流程,是从大到小谋篇,从小到大行文。先布势后布线,先布形后布点,就体现了从大到小布局。如果不按这样的顺序,而是从小处着手进行布局,就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使整篇文章只盯着几个点,格局打不开。古人说:“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杨官疄《弈林新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836字,写于2016年6月,2019年12月14日修改)


18371_kl30_8673.jpeg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来源:三好公文课公众号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1952001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