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写文章不能就米下锅

系统推荐 更新:2025-10-04 13:57:51

【写在前面】

新年了!新年好!

昨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2019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全党全国是这样,“三好公文课”也是这样

一年来,我推出了122堂新课,经授权被转载163篇次,收获了25523名新增注册用户的友谊

这些课程的背后,是我在单位执笔和牵头起草了290篇综合文稿(初步统计,实际上只多不少),比2018年的153篇几乎翻了一番,仅定稿就超过100万字。最忙的一个月,写了37篇15万多字!

前天,我在全省高校办公室主任培训班上说:“所有时间和精力的付出都是投资,对于没有看到收获的耕耘者来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收益期还没到来而已。”但是,对每一个以写“良心稿”为自觉的笔耕者(包括我在内)来说,笔下的每一个字是耕耘也是收获,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唯一让我感到可惜的是,因为本职工作这个主业太忙,“三好公文课”这个副业多少有些兼顾不过来,我在笔耕中收获的经验、感悟,有很多还没能分享出来。但我想,只要文章在经验就在,好经验是经得起岁月沉淀和打磨的,只会越陈越香、越磨越亮。

今天是新年第一天,“三好公文课”也掀开了新的篇章。昨天酝酿了两堂新课,本想今天变成文章,但突然接到新的任务,下午还要加班,只能继续推送《边写边悟》一书中的存稿。不过,今天也将转入一个新的篇章——取材之法。

18878_dopy_8383.jpeg


340
class


       【文法之悟】

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把已有的方法用上手、用好了,它才能活起来。挪用、套用是用,化用、活用也是用,怎么用效果大不一样。能不能变着法子用,用得好不好、巧不巧,全看你悟得深不深、透不透。

不明法度写不好文章,死守法度也写不好文章。写文章,必须规矩在手,法度因心。(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人物琐论》)专心致志、用心体会、潜心思考,就能遵循法度而不拘泥法度,曲尽法度直至跳出法度。



● 取材之法 

为文如造屋,造房子和写文章都离不开材料。对材料,一要广泛占有,精挑细选;二要科学管理,认真“吃透”;三要合理加工,妥善运用。这里面,每一步都有方法可讲。

写文章不能就米下锅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煮饭,没有米肯定不行,米的分量不够、质量不高也煮不出好饭。如果用煮饭来比喻写文章,写作素材就是文章的“米”。

实际工作中,在如何对待“米”的问题上,主要有五种态度:

一是等米下锅。有的人本事不大,架子不小,买米、淘米之类的“小事”“粗活”,是不屑一干的,只管做些来料加工的事儿。殊不知,厨艺的提高要从源头抓起,高明的厨师必然会自己动手找食材。不接地气,五谷不分,是练不出真本事、好厨艺的。

二是找米下锅。有的人是先把锅洗好了,火也点着了,才发现没有米或者量不够,这时候才急忙去调、去找。手忙脚乱不说,还把时间耽误了。这种情况,在写作中是比较多的。

三是就米下锅。这种情况在写作中最多。不少人是有什么米煮什么饭,有多少米煮多少饭,根本不考虑吃饭人的需求,也不琢磨什么样的米煮饭才好吃,需要多少米煮出来的饭才够吃。实在不行,就“米不够,水来凑”,把干饭煮成稀饭,应付了事。

四是存米备用。有经验的厨师,会根据食客需求,随时备着多种米,大米小米、新米陈米以至玉米薏米高粱米等,都有充足的储备。同时,还会经常盘点库存,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动态调整。哪一类米不足了,都会及时补上,这样才不至于急用现找。有经验的当家人,也会“吃在碗里,看在锅里,买回来放在家里”,做到有备无患。

五是自己种米。现在什么都有造假的,要真正吃上“放心米”,最好是自己亲手去种、亲自加工,从选种到种植,从收割到脱粒,从入库到保管,实行全程质量控制。这样做,不仅米的质量有保证,还会增进对米的了解,让你煮出来的饭更香更可口。

当然,煮饭既要解决“米”的问题,还要选好“煮”的工具,掌握“炊”的技巧。你是用高压锅还是电饭煲,怎么淘米,放多少水,火候和时间如何控制,都会影响到饭的质量和味道。为什么“农家饭”“铁锅饭”“柴火饭”会让人觉得特别香?除了米的新鲜度,炊具和燃料也很重要。不管用什么来煮饭,如果经验不足、火力不够、时间不够,就会煮成夹生饭,煮过头了则会煮成锅巴饭,这里就不多说了。(838字,写于2016年6月,2020年1月1日修改)


18883_zcvt_7227.jpeg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来源:三好公文课公众号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1952001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