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要学地球,别做陀螺

系统推荐 更新:2025-10-04 13:57:16

 【新课导学】

2019年11月23日,是“三好公文课”的两周岁生日。

作为她的“父亲”,我一直酝酿着写点儿什么,作为生日礼物。但因为工作忙,这份礼物一直没有准备好。今天勉强准备好了,却已过了点。

不管怎样,心意到了。





要学地球,别做陀螺


——写在“三好公文课”上线两周年之际



前几天中午,在食堂与一位政研室的领导闲聊,聊到最近的工作状态,我感叹道:“真是太忙了!就像个陀螺。”
忙什么?忙着出差,忙着开会,忙着写材料啊!我算了一下,今天是27日,目前已出手31篇综合材料。尽管绝大多数材料到了领导那儿是“一稿过”,但之前在我手上都做过大手术,修改次数多的已经改了11稿。这段时间,我不仅上班写、下班写,白天写、夜里写,出差途中写,就是在会场上,还架着电脑写,不是在写材料,就是在想着怎么写。这种连轴转的状态,可不就像个陀螺吗?
从去年底到现在,超过一年的时间里,所有的双休日,我只休了1天。对我来说,双休日的全部意义,似乎就是可以睡个懒觉,去看一下同城居住的父母。做到了这两件事,就是一个“完美”的双休了。
那天吃完午饭,回到办公室,我还有点儿心潮难平,躺在沙发上,想起俩人聊天的内容,忽然想到:陀螺的旋转,不仅动力来自外部,连方向选择上都没有自主权(现在有一种电子陀螺,虽然自带动力,但旋转方向也是设计者预先设置好的);而我们作为独立的人,每天做什么忙什么,不能全凭外力驱动,要像地球一样,既能公转,又会自转。
地球以太阳为中心做的环绕运动,叫做“公转”;以自转轴为中心做的旋转运动,则称为“自转”。关于地球转动的动力来源,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有人说其公转的动力来自太阳的引力,自转的动力则源于最初形成地球的气体和尘埃云的“角动量”;也有人说地球公转是向心力、离心力、惯性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到底哪个是正确答案,我说不清楚,但并不影响我写下这篇文章。
确实,我们这些吃“公家饭”的人,绕着公事转、围着领导转、按照指令转,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转”,与地球的公转有些类似。但无论怎样公转,不能迷失自我、忘记自转。
有人说,公转是工作的状态,自转是生活的理想状态——不是围着柴米油盐转,也不是围着配偶子女转,而是自由自在地过着想要的生活;
也有人说,自转就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定位、自我追求、自我抉择;
还有人说,当个体旋转的动力由低层次的生存和安全,逐步向认同、尊重、价值转化,直至升华到信仰层次时,公转就成了自转。
我所说的自转,也许包含有这些方面的意思,但更多指的是从心而转——
在动力上,人的自转源于心灵深处的内驱力。陀螺的转动,是鞭打的压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惯性使然。人的转动则复杂得多,除了指令、任务、职责的压力,还有名利的引力,或者说是诱惑力。压力也好,引力也好,作用方向都是由外向内的,都不是内驱力。内驱力的作用方向,应当是由内向外。
那么,什么才能成为内驱力呢?浅层次的兴趣、爱好、热情,深层次的信仰、信念、信心,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都是内驱力。这种力,可以叫“念力”,也可以叫“愿力”——“念”和“愿”都是“心”字托底的。
写材料的人,如果没有内驱力,完全是被“逼”着写、“压”着写、“推”着写,始终是“要我写”,就不会有任何成就感,有的只是辛苦、憔悴和抱怨。
反之,有了内驱力,写材料就会变成自发、自觉、自愿、自主的“我要写”,无需扬鞭自奋蹄。
从政的人,大多是有情怀的。为什么不能把写公文变成一种有梦想、有希望、有快乐的事情呢!文如其人,你在造就公文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造就你自己。一个把文稿服务作为初心来坚守、作为使命来践行、作为品牌来打造的人,只要机遇一到,一定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一个以“过得去”为材料标准的人,哪怕机遇再好,他(她)的前途,充其量也只能止步于“过得去”罢了。
在方向上,人的自转应当是向着心灵的呼唤。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说不清楚,但我更相信人性本是一张白纸,环境和教育,让多数人具有向上向善的特性。所以,心灵的呼唤应是一种美好的心灵之声,蕴含着催人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把自己的创作历程梳理为三个阶段: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创作的时期;证明自己创作才华的时期;感恩式的写作、回报式的写作。他坦言,进入第二个时期,往往以责任感、使命感为动力;与此同时,自我证明的意识也还是存在的。在他看来,“作家之创作,始于改变自己的命运绝不可耻,持续地自我证明当然也是一种动力;但万不可终于自我证明。
我们写材料、写公文,与文学创作不是一回事儿,但也不是一点儿相通性都没有。至少在写作动因上,为改变命运、为证明自己而写,这一点很多人是一致的,无论写的是文学作品还是机关文稿。人具有天生的趋利性,如同植物的向光性。只不过,随着思想成熟、境界提高,所趋的利开始由一己私利更多地向“计利当计天下利”转变。这种转变,就意味着责任感、使命感的增强。我经常说,对公文写作来说,兴趣是最好的种子,获得感是培养基,自信心是营养剂,责任感是生根水,使命感则是灿烂的阳光。
至于用写作来感恩回报,在公文写作中也是有的。是党和人民把我们培养成了一名公务员、国家干部,我们秉持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理念去起草公文、制定政策,又何尝不是一种感恩回报呢?我在不停地“公转”之余,以“自转”的方式义务推出“三好公文课”,是不是也是一种感恩回报呢?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说,他所追求的四种管理境界:第一是“全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鞠躬尽瘁;第二是“有我”——体系建好后我无处不在,人人都能感受到我的威信和赋予他们的权力;第三是“忘我”——让体系自动运转,无论我身处远近或消失,它都能健康运作;第四是“无我”——个人从有所图到无所图。
这其中的“全我”—“有我”—“忘我”— “无我”四个境界,在我看来,用在从政行为和公文写作中也非常合适,尽管我们的写作之道与方洪波的管理之道并不完全一致。这四个境界,不是“自转”的减弱至消失,而是“自转”与“公转”的逐步融合,直至以“无我”成就“大我”。
我们所应追求的自转,在动力上由内而外,在方向上由外向内,这样刚好形成了一种循环。当自转与公转方向一致的时候,就会形成效果上的叠加,如同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公转一圈是一年。反之,就会形成一种抵消,让人终日忙忙碌碌而一事无成。
最后,借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如果只有自我,
容易自闭。
如果只有依赖,
就容易颓废。
所以人生,
需要自转也要公转。
最好的人生,
是理清了自转与公转的意义而生活。(2496字,2019年11月27日完稿) 

18262_6ob2_2598.jpeg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来源:三好公文课公众号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1952001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