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对照镜子细检查 见人见事见思想(下)

系统推荐 更新:2025-01-22 16:54:28

图片


     【近期课程预告】

       一、文章分享

     1.  家人助我写稿子

     2.  我教女儿写文章

     3.  我为女儿写文章

     二、读者点单

    4.  公文布局“五布法”

     5.  拟制标题有诀窍

     三、实战教学

     6.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7.  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

     8.  平衡不是平均



17  对照镜子细检查  见人见事见思想

——会意对照检查材料的写作(下)


2  难点与问题



图片

       我体会,对照检查材料写作上的难点与内容上的重点是基本一致的,主要有三个:

      一是查摆问题易失准、难写真。问题找得准不准,这是写好对照检查材料的关键所在,也是开出高质量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前提。所谓“准”,就是聚焦要求查摆的问题,点麻骨、戳痛处,直击靶心、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如果视力“散光”、心里“走神”,查摆问题就难免跑偏、脱靶。问题找不准,剖析原因、整改落实就是无的放矢,不可能直达病灶、排毒治病,民主生活会就会“放空炮”、走过场。

        至于写真,是对事物的如实描绘,一个人是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有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不避短、不遮丑、不诿过,切实做到古人所提倡的那种“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凡是经过技术处理、“艺术”加工的,就不叫写真。


图片

        问题写不真,共性特点是采用巧妙的手法,对找出来的问题进行处理,给它们化上妆、蒙上面纱、穿上“马甲”;具体手法则五花八门,各有其“妙”。

         比如:有的人学“抽象派”,虽然承认自己有毛病,可既不摆事实又不举例子,让人看不出到底有什么症状、“病灶”在哪里、“病情”多严重;有的搞“朦胧主义”,对问题躲躲闪闪、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也有的见招拆招,这里轻描淡写、蜻蜓点水,那里拐弯抹角、云遮雾罩,此处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彼处正话反说、玄机暗藏,看起来是自我批评,实际上是自我开脱甚至是自我表扬;还有的偷梁换柱,以工作问题代替作风问题,以班子问题代替个人问题,以共性问题代替具体问题。

        凡此种种,都会让人觉得似是而非,你说不是问题吧,它们又贴着问题的标签,而且多少沾点儿边;你说是问题吧,它们又无关紧要、无伤“大雅”,给人的感觉是不痛不痒,“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我认为,对照检查的时候,能不能找准问题是方法问题、水平问题,敢不敢对问题来个写真则是态度问题、党性问题。实际上,很多人的对照检查材料之所以写不好、通不过,不是因为找问题的时候失去准头,而是不愿写真、不敢写真。


图片

       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自己写、写自己。总担心问题写多了、写重了,会抹杀成绩,让自己在领导心中“丢分”、在群众眼里“跌份”,进而影响政治前途。

      另一种是受命写作、帮领导代笔。如果把领导身上的问题写轻了,生怕过不了组织上的审核关;写重了又怕领导不接受,吃力不讨好,甚至因此而得罪领导、惹火烧身,真是“前怕狼后怕虎”。如果放不下这样的思想包袱,问题肯定找不准、写不真。

      写对照检查材料,找不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找到了却不真写、不实写也是问题。这样的问题不解决,对照检查材料就会成为表面文章,就是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完全背离了作检查的本意。


图片

       二是剖析原因易“搁浅”、难写深。水有源,树有根。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找到原因,既要知病因,更要懂病理、明病机,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可是,有的人写对照检查材料,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主要表现有三种:

        ——只重表象不重实质,找不到关键症结。比如:分析“四风”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条是“对科学理论学习不深不透”。这个原因当然成立,但学不深学不透的原因又是什么?这就需要再往下挖,至少要点到对学习思想上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端正。另外,“学习”问题其实既是问题又是问题存在的原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问题,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出问题,背后都有学习不够的原因,所以还要避免写交叉、写重复。

         ——只谈客观不谈主观,碰不到思想软肋。又如:讲到“不严不实”的问题,认为“原因主要是工作忙、任务重、事情杂,有时顾不过来,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工作标准”;讲到律己不严的问题,认为“礼尚往来、吃吃喝喝是随大流,也受到工作性质的影响,很多时候,与基层干部、农民群众打交道,酒杯一端事就好办了”。



图片

        ——只讲外因不讲内因,挖不到问题根源。这与上一点有交叉的地方,但外延更广一些。“主观”原因都是个人原因,而“内因”除了个人头脑内部的原因,还包括家庭内部、单位内部、系统内部的原因,这些方面的原因其实也是客观原因。有的人“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查摆问题是这样,剖析原因也是这样。再如:“没有足额缴纳党费,原因主要是不知道新的党费收缴标准,单位没有发通知”;“没有如实填报家里的股票,是因为夫妻财务独立、各自理财,爱人没有告诉我这几只股票”。

      像这样去找原因,找到的往往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借口和理由。找不准问题多少还与眼力有关,找不准原因主要是态度问题,因为不够重视,就没往心里去,更不用说往灵魂深处挖,挖不深必然就写不透。

      三是整改措施易空泛、难写实。怎样的整改措施才称得上“实”?最根本的,就是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图片

        就针对性来说,整改措施要对接前面查摆出来的问题,呼应原因剖析,不能前后脱节,更不能另起炉灶。如果前面查摆了问题,后面没有解决问题的对应措施,等于把问题晾在那儿没人管,用群众的话来说,就是“管生不管养”。定措施、做整改,还要注意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一起改,否则整改措施与原因剖析也对不上号。只有治标之举,没有治本之策,整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就操作性来说,整改措施要切合本单位或者个人实际,既要提出整改方向,还要有管用的实招、明确的时限,最好还有一些量化指标,比如每年下基层不少于多少天、写几篇调研报告,这样才好操作、能落地、可检查。

       制定整改措施,还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做到分类施策。能立行立改的,要拿出迅速见效的“三板斧”“三把火”;需要长期努力的,要订出路线图、时间表;领导班子的整改措施,最好还要结合建章立制来写,明确修订和建立哪些制度,以形成长效机制。

      做整改,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如果整改措施与问题查摆“风马牛不相及”,只有琅琅上口的话,没有解决问题的招,文字再漂亮,口号喊得再响,也只是空对空,没有什么用。


3  要领与诀窍


图片

       撰写对照检查材料,总的要求是“衡量尺子严,查摆问题准,原因分析深,整改措施实”这里面,“严、准、深、实”都是主观评价,都有一个评价标准问题。我认为,把握了下面这套标准,也就掌握了对照检查材料的写作要领和诀窍。

      严不严,主要看辣味足不足。对照检查是自我批评的一种形式,敢批评、真批评、严批评,写出来的材料才会辣味十足。自己笔下产出来的对照检查材料,如果写的时候不脸红,看的时候不冒汗,就说明标准不严、辣味不足。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河北省委一位领导在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感慨地说,自己越写越深入,越写越出汗,几次想流泪,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怎么变得这样?但写完了就全身轻松了许多,真是先痛后快。这种“先痛后快”的感受,才是辣的真味。

       准不准,主要看画得像不像。画得像,就是要像自己、有个性。“一种米养百种人”,每个人身上的问题和不足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和原因也各不相同。不能把对照检查材料“脸谱化”,千篇一律,千文一面。


图片

       对于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可以提出一定的格式规范,但绝不能有“固定模式”“标准模板”。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参考借鉴一些写得好的样本,但不能被局限住,把材料搞成一个模子的“标准像”,更不能照抄照搬,对着别人的“葫芦”画自己的“瓢”。

       下面这些话,都是从我看过的一些对照检查材料中摘出来的,不仅找出来的问题有个性,语言也很有个性。


     对中央的新精神学是学了,但常常学得不及时、不深入,导致对表对不准,总是有时差。

      对××改革精神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推动改革有求稳怕乱思想。在××试点工作中,我始终把“稳”字摆在第一位,强调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担心基层“把睡着了的孩子拍醒”,引出历史纠纷,引起社会不稳定,造成全局被动。

      对所分管联系的工作,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抓经济工作比较硬,抓非经济工作比较软;在经济工作中,抓“三农”工作比较硬,抓非“三农”工作比较软。对硬的,自己就主动去推;对软的,往往是部门来推,有什么事找到我就办什么事。

      工作的主动性不够,创新的锐气和闯劲不够,往往是晚上想好千条路,早上起来还是“磨豆腐”。

      经过认真思考,感到自己在作风上正在得一种病,叫做“工作晚期综合症”,就是不再想更多地听取意见、研究问题了,不想更多地栽刺了,不想更多创新了,不想更多操劳了,不想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了。

     这几年,随着地位高了、年龄大了,事情多的时候我在工作中有一种“过手主义”的现象——对于送到手上签批的文件,往往只看一看大小标题,瞄一瞄关键部位,扫一扫前面有哪些人签了字、签了什么意见,如果没有原则性问题,自己也就顺手画了圈、签了字,导致一些问题公文也在自己手上过了关。

      自己有时出席一些场合,如果对方或基层搞得过于简单,还是感觉不舒服;如果场面比较大、有档次,就感觉有面子、受尊重,心里会舒服。

     这几年勤俭办事业的观念淡了,开展的一些活动追求场面上的轰轰烈烈、亮丽夺目,忘记了“山那边人家”的艰辛。


图片

        对照检查材料是自画像,一定要自己动手画、动手写。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痒处、痛点,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代写的东西,难逃“水货”的命运。中央三令五申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动笔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秘书代笔的现象。连自我批评都让别人代劳,这样的领导作风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是官僚主义的具体体现。

       查摆问题、剖析原因,不仅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和成长经历,更重要的是话由己出、言及心声,把思想活动、内心活动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样才会像自己。要做到这一点,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至关重要。


图片

       深不深、实不实,主要看能不能“见人见事见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见人见事,就是实;见着了思想,就是深。撰写对照检查材料,既要与人见面,又要与事接茬,力求明心见性、触及灵魂。与人见面,就是要见文如见人,见事能识人。与事接茬,就是对查找出的问题,要用典型事例来说明。每一方面的问题,最好都能列举1—2个事例,力求事中见理、以小见大。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最好也要落实到具体事上,这样才有可操作性。

      有的人写对照检查材料,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在查摆问题、说明情况的时候,不谈思想认识;写到思想认识的时候,又不结合问题和情况。这种“两层皮”的写法,往往导致问题和情况 “干巴巴”、思想认识“硬邦邦”。

        鉴于此,对照检查材料中的思想认识,最好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从问题中引出认识,这样会显得更实在,也有助于提升思想认识的深刻性。没有具体、实在的问题作为基础,语言的“深刻”就是肤浅的、没有根基的。


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写思想认识不能长篇大论,惜墨如金为好。有的思想认识只是一两句话,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照检查材料要写实,最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是每一部分都需要有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一级标题下面可以直接接上“一是”“二是”这样的二级标题。查摆问题的时候,要避免先说一句正面的话,再兜一句反面的话;说完一件反面的事,又兜一件正面的事,这会让人怀疑你对照检查的诚意。还要力戒形式主义的文风,努力克服现代八股文的坏毛病。那些刻意制作的四六句标题,华丽虚浮的对仗排比,拐弯抹角、起承转合的多余铺垫,都要统统摈弃。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很容易影响内容的客观准确表达。

      看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与写其它文章一样,对照检查材料小标题的拟制非常重要。我觉得,既然对照检查材料以自我批评为主基调,点题除了准确,还可以狠一点。“不够”“不足”“不深”等模糊描述的词语,无论在标题还是正文中,可以适当用一些,但要有节制,不能成串地用。

      我听说过一件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班写手与某领导一起讨论如何撰写他的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因为当时对民主生活会抓得很严,是近年来严肃组织生活的开先河之举,有人建议在问题查摆部分,可以这样立标题:



       (一)形式主义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官僚主义的问题时有表现

      (三)享乐主义的问题确实存在

      (四)奢靡之风的问题也是有的


图片

        讨论中,大家都觉得这样的标题态度鲜明、观点鲜明,对问题的定性也比较准确,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位领导再三斟酌,最终还是没有采用这样的写法,原因就是“太狠了”。最后,领导采用的是“(一)形式主义方面”“(二)官僚主义方面”这种没有观点的标题格式。

      下面这三个剖析原因的小标题,摘自一份个人对照检查材料,虽然形式上不工整、不“漂亮”,但显得很真诚,也比较有个性,我认为是难得一见的好标题。



         一是学习不充分不系统不深入,学用结合不够

       二是主观意识比较强,习惯于按经验办事,思想和工作依然受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影响

       三是对改进作风的新规定新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自觉,没有成为工作生活中的常态


图片

       与其它材料一样,对照检查材料是写出来的,又不完全是写出来的,不单纯是个写的问题。

        好的对照检查材料是从哪里来的呢?是认真仔细照镜子、照了正面照反面“照”出来的,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门纳谏“访”出来的,是同事之间开诚布公、坦诚相待、谈心交心“谈”出来的,是深刻反思、自警自省、自我觉悟“悟”出来的。

        只要我们把这些方面的功夫下足了,就会画出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自画像,对照检查材料自然也就出来了。

         (2017年2月4日初稿,12月5日修改)

来源:三好公文课公众号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276616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