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 开“大会”就要讲“大话”——“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之二

系统推荐 更新:2025-10-06 20:08:51

开“大会”就要讲“大话”

——“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之二

成    文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是老百姓从生活中总结的经验,同样适用于“官场”、适用于领导讲话。其中,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指的是讲话要看对象,善于用听众熟悉的语言,讲他们关心的事情,这样才能让人听得懂、愿意听。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指的是讲话要看场合,所讲内容应契合场景,语言风格需适应场面——如同走在小山坡上,看到一路溪流淙淙、芳草茵茵,心情顿时愉悦起来,就会惬意地哼起悠扬婉转的小调;登上高山之巅,迎风而立、壮志凌云,极目远眺、豪情满怀,这时候最适合引吭放声,来一曲荡气回肠的大歌。

领导讲话,主要是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讲,这是领导者履行职责、推动工作的基本方式。前段时间,我围绕开会的时候怎样做到“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以一篇讲话稿的修改为例,开发了一堂新课《开“小会”理应讲“小话”》(“三好公文课”第602讲)。与此相反,开“大会”的时候自然就应当讲“大话”。

大会,直接的表现是会议规模大、参加人数多,内在的特质是会议的内容重要、意义重大。在这样的会议上作讲话,讲话的特点理应与会议的特质高度吻合,这样才能使讲话者的气场覆盖整个会场,话风与会风浑然一体,在相互激荡中更好地形成思想共鸣、情感共振,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会议效果。

具体来说,在大会上作讲话,应当尽可能凸显这么一些“大”的特质:

第一,选题大。无论开什么会,都应当有明确的目的、鲜明的主题,这是会议质量的根本保证。会议的主题是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会议讲话的主旨和灵魂。

开大会,往往为的是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需要着眼“国之大者”、党之大计,研究确定一个意旨宏大、催人奋进的主题,会议讲话必须紧紧围绕、鲜明凸显这样的主题。如果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却要郑重其事地开大会来议,还要虚张声势地大讲特讲一番,这样的会议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第二,格局大。格局就是人的胸襟、气度,其大小与看问题的高度、宽度、长度成正比。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就能装多大的事、想多远的事。“我们想象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这是英国作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名言,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晚清名臣曾国藩指出:“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冰鉴》)著名作家莫言也说过:“那些能够营造精致的江南园林的建筑师,那些在假山上盖小亭子的建筑师,当然也很了不起,但他们大概营造不来故宫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万里长城那样的浩大工程。这如同战争中,有的人,指挥一个团,可能非常出色,但给他一个军,一个兵团,就乱了阵脚。” 为什么会这样?有一句俗话很好地给出了答案:因为“再大的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对一个人来说,大到所开创的事业,小到所做的工作、所写的文章、所作的讲话,都是亲手烙出的饼,而格局则是烙饼的锅,小锅必然烙不出大饼,这就是格局所限。

也许这个比喻不那么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再换一个——一个人的能力,就像是一颗树木的种子,能发挥出多大的作用,要看有多大的舞台、多大的施展空间。把这颗种子种在花盆里,充其量也就能长成几十公分高的树苗。如果种在大缸里,也许能长到一两米的高度。只有种在广袤的土地上,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那么,怎样才能放大格局呢?一个人的格局大小与所处的位置高低有一定关系,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即便职位不高,如果能提高工作站位,也可以开阔视野、放大格局,正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但从根本上说,格局由一个人的学识、见识和修养决定。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只要善于学习,你读过书、走过的路、经过的事、见过的人,都可以拓宽你的学习半径,放大你的人生格局。如果不善于学习,纵使读破万卷书,你的格局也跳不出一间书房;纵使走过千里路,你也只是个过客。读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丰富知识,更在于开阔眼界、开拓思维,这是放大格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涵养气度的方法主要是加强自身修养,尤其要“谦虚其心,宏大其量”(明·王守仁《传习录》)。所以,只要注重开阔眼界、开拓思维,提高站位、涵养气度,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格局,即使“身在兵位”,亦能藏甲百万、“胸为帅谋”(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即使偏居一隅,亦能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即使“运筹帷幄之中”(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亦能“决胜千里之外”(同前)。

关于格局大小与工作谋划之间的关系,有一组说法非常精辟、生动,这是我从一位县委书记那里听来的——

一国之主出思想,一省之长出战略,一市之长出规划,一县之长出计划,一乡之长出方案,一村之长出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从写文章、作讲话的角度看,胸中有大格局,脑中有大智慧,笔下才能有大营造,正所谓“胸怀日月乾坤大,笔写春秋天地宽”。但是,格局大者写的并不一定都是大文章,讲的也并不一定都是大道理。善于以历史的长镜头去捕捉瞬间的精彩,以全景的广视角去审视奋斗的足迹,能够“胸怀全局谋一域”“放眼长远谋一时”,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同样是大格局的体现,正如大锅可以烙大饼,也可以烙小饼,大小随心,按需而制。

正因为如此,写文章、作讲话的时候,选定了一个大主题之后,可以大题小作,也可以大题大作。大题小作,也就是大中取小,从大主题中选择一个小角度或者小题材,通过深挖细照以洞微察幽,以一滴水来折射太阳的光辉。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座谈会、研讨会上的领导讲话。这样的会议,就算有一定规模,往往也不会太大。大题大作,则是以大手笔诠释大主题,非有大格局、大智慧、大思路、大情怀不可。在大会上作讲话,大题小作未免小家子气,只有大题大作才配得上会议的规格和规模。

第三,气魄大。气魄与格局密切相关,格局大者气魄大,气魄大者格局大,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格局之大在于广度,气魄之大在于力度。古人认为,“气盛言宜”“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唐·韩愈《韩昌黎集·答李翊书》)。在大会上作讲话,就应当有气魄、有气势,高屋建瓴、飞流直下,大气磅礴、势不可挡,否则感召力就不强。气盛,不是言语之间盛气凌人,而是讲话者浑身上下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这种种“气”发于内而扬于外,让声音不仅更有力量,还能让整个会场都充满正能量。

那么,气魄又从何而来呢?在我看来,主要源于胆识和担当,有胆有识者气魄足,有担当者气魄强。如果见识不足,讲起话来底气就不够;胆量不足,勇气就不够;担当不足,硬气就不够。凡是存在这样的不足,讲起话来就会软绵绵的,让人听了提不起精神,只想打瞌睡。

第四,信息量大。古人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没有充实的内容,没有闪光的思想,篇幅再长、字数再多的文章也称不上是大作。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是大作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大会讲话应有的特质。讲话的时候,应力求讲新话、讲有针对性的话、讲管用的话,所讲内容既要有足以支撑主题、支撑观点的信息量,还要给人新信息、新知识、新思想,切实提高信息供给的质量和思想“含金量”。

总之,开“大会”就要讲“大话”。“大话”之“大”,不是好大喜功、夸大其辞,不是架子大、口气大、声音大的“大鸣大嗡大放炮”,而是以“大气大势大手笔”,擘画推行“大政大计大战略”,充分展示“大仁大义大风范”,不大不足以显其特质、展其雄健、彰其大美。在大会上作讲话,既要在“讲什么”上力求“致广大”,做到胸怀大局、把准大势、聚焦大事,又要在“怎样讲”上务求“尽精微”,做到考虑周全、内容精当、“综理密微”(《曾国藩家书》)。这样的“大话”,才能给人以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之感,才能收到大道之行、济世为民之效。

看到最后,也许有人会说,你讲了这么多大道理,能不能举点儿例子啊?!说实话,这个问题我认真考虑过,但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没有举讲话稿的例子,原因很简单——举自己的讲话稿为例,总感觉格局还不够大,也担心有自卖自夸之嫌;举他人的例子,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伟人的讲话,这在网上很容易找到,大家可以自行印证,用不着我说那么多。(3313字,2024年8月10日完稿,9月12日修改,10月20日再改)

40809_sd3f_3075.jpeg



40810_vjwm_6137.jpeg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1952001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