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因论治改稿子
——以一封写给毕业生党员的公开信为例
成 文
我写了三十多年材料,写出了一些名堂,也写出了一定名气,以至于不少人都以为我是学中文的。事实却是,我是中医学专业科班出身的。然而大道相通,“中医”与“中文”既然都有个“中”字,就一定能找到相通之处,正所谓“有相隔的山,就有相通的流”。我在写材料的时候,确实经常从中医理论之中得到启发。
比如,在中医学领域,审因论治是重要法则,强调治疗疾病的时候要先探究病因,根据病因来确定治疗方案。《黄帝内经》中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就是说,治病要善于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而要解决好主要矛盾,必须先搞清楚病因。清代名医郑钦安也说过:“知其所因而治之,方是良相;不知其所因而治之,皆是庸手。”(《医法圆通》)
在写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文章病”:有需要施行手术、脱胎换骨的大病,也有可以信手施治、即治即愈的小病;有常见病、多发病,也有流行病、传染病,还有一些很少遇见、不易治疗的奇难杂症。无论治疗哪一种“文章病”,也都需要掌握好、运用好审因论治的法则。
中医学将导致疾病的原因归纳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非内因也非外因的致病因素)三大类,强调治疗需因时(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制宜、因地(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制宜、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制宜。这就是“三因学说”和“三因制宜”治疗原则。当然,前“因”非后“因”。这两类“因”,字相同但意不同,一个指疾病产生的原因,一个指治病时需着重考虑的因素,后者可以涵盖前者。下面我所谈的审因论治,是概念移用也是原理化用,把两类“因”都包括在内。
人类的疾病谱相当复杂,文章的疾病谱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文章都是人写的,而人的思想比人体还要复杂。根据我的文稿工作“临床经验”,防治“文章病”仅仅“三因制宜”是不够的,需要“六因制宜”:既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又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别、因体而变。“前三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理念,强调根据具体事务、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推进思政工作创新。文章文稿是思想的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以文载道、以文化人,所以这“三因理念”完全适用于写文章、写材料。我理解,因势而新的“势”,应当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大到社会发展的形势,中到文风发展的趋势,小到事物发展的态势,都可以包括在内。“后三因”则是我增加的,因为文章文稿的作者(包括讲话稿的用户)和受众都是人,许多文章文稿的内容需要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地域特征,而文章形式、内容摆布、语言风格等与文体文种密切相关。这个“六因制宜”的原则,既适用于研究起草文稿,又适用于审核修改文稿;既可用于防治“文章病”中的重症大病,也可用于防治轻症小病。
医生看病,讲究以不变应万变。只要掌握治则治法,无论病种病情如何变化,都可以从容应对、妥善处置。我们写材料也是一样。下面,就以我新近“大改”的一篇“小稿”为例,谈一谈如何灵活运用“六因制宜”之法。
我修改的这篇稿子,是以学校党委名义写给2025届毕业生党员的一封公开信(以下简称《公开信》)。撰写和发出这样一封信,是上级的部署要求,也是不失时机加强党员教育的具体措施。《公开信》的初稿是我校相关职能部门起草的,全文采用自然结构,一段一段写下来,篇幅是合适的,格式上也没什么问题,但整封信写得比较散,没有鲜明的观点来统摄全文,像是个人之间的书信往来,而不像单位写给特定对象的专用书信;内容上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虽然结合受信群体的毕业生党员身份,说了不少勉励的话,但以空话、“漂亮话”居多,很多话前面说了后面又说,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更换了表达方式而已,既缺乏严密的逻辑、不成体系,又有失引导的“准头”、针对性不强。考虑到初稿的底子不行,我决定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为了给职能部门的同志“打个样”,我就自己动手、直接上手。
之前我并没有写过这类书信。我考虑,这样的《公开信》很多高校都要写、都要发,所写内容不仅要符合上级要求,还要凸显本校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千文一面。为了知己知彼,我就先上网“百度”了一番,收集了近十封省内外不同高校发出的同类书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信普遍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内容相近,小标题相似,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二是提出希望的时候,对要素有些把握不准,不少话看似对毕业生党员说的,实际上是对毕业生说的,泛泛而谈、混为一谈,真正的“党话”不多,内容的“党味”不浓。比如,希望毕业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重任、续写母校荣光,等等。这些话,与党员身份并没有直接关联。三是内容要么过于空泛,要么过于细碎,尺度分寸拿捏不好。比如,有的信只是笼统地说希望毕业生党员牢记政治身份、强化党性修养、坚守初心使命、永葆清廉本色,具体该怎么做,则缺乏交代、语焉不详。又如,有的信把大量篇幅用于交代如何文明离校,提醒做好组织关系转接,甚至连防止介绍信过期,预备党员要在新单位继续接受组织培养、按时提出转正申请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陷入具体事务,显得格局比较小。
我考虑,这封信是针对特定对象(因人)、在特殊节点(因时)、用特定文体(因体)写的,应当用“短实新”的文风对毕业生党员提希望、讲“党话”(因事),努力做到有“党味”但不觉生硬、有文采但不失庄重、有本校特色(因地)但不能牵强;学校专门安排有毕业典礼,对毕业生提希望应当放到典礼上去说,对毕业生党员讲的话应当与对毕业生的寄语有所不同,要求应当更高(因势利导);要力求写得大气一些,不要陷入交代离校前小事那样的絮絮叨叨,具体事项可以温馨提示的方式告知,不用写到信里、拿到台面上来说,否则会显得我们的党员连基本规矩都不懂。于是,我把功夫先下在收集整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提出的要求上,然后把精选出的要求准确落到毕业生党员身上,用我精心提炼的一组观点为逻辑主线进行巧妙串接,使其浑然一体。下面是我重写的《公开信》正文——
毕业生党员同志们:
当《毕业歌》再次唱响校园、毕业照又成最美风景,你们即将从母校出发,向着更高目标扬帆起航。与其他同学相比,你们多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就注定了要有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担当。因此,毕业离校之际,母校也对你们多了这样一份嘱托——
走到哪里,都要牢记党员身份。共产党员是光荣称谓,更是政治身份、政治责任、政治担当。大家在奔赴山海、逐梦人生的征程中,走得再远,都不要忘记入党初心,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一言一行,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要不断强化党的意识、组织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始终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任何时候都忠诚于党、与党同心同德。要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走好群众路线,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从事哪行,都要争当优秀党员。先进和优秀是共产党员的鲜明特质。你们能够在大学期间入党,充分证明了自己的优秀。但过去优秀不等于现在优秀,现在优秀不等于永远优秀。希望大家坚持内强素质,自觉把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的必修课,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信念如炬;坚持外塑形象,自觉在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担当实干上下功夫,把优秀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工作上、彰显到实绩上。
履行何职,都要发挥党员作用。一个党员一面旗帜。身为党员,要时时处处事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忠诚履职、勤勉尽责、创先争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联系服务群众中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自觉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以先锋作用为群众打样,以模范行为为党旗添彩。
无论何时,都要永葆党员本色。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细胞健康,才有肌体的健康。希望大家始终坚持讲政治、强信念,讲道德、重品行,讲担当、崇实干,讲规矩、守纪律,讲奉献、有作为,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同时,自觉对标对表、经常检身正己,不断去杂质、除病毒、防污染,勇于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确保我们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同志们,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从1936年×××成为我校第一名学生党员,到一批批医大学子薪火相传、青蓝相继,我们相信,红色基因和校训精神一定会在血脉赓续中生生不息,激励你们为母校、为党和人民事业创造更大的荣光!
这样写,既有政治高度,又有内容广度、思想深度、关爱温度,整封信高起低落、情理交融,不至于让人觉得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既有浓浓“党味”,又有谆谆教诲、殷殷嘱托,增强了针对性、指导性和可读性,不至于让人觉得都是在自顾自地说大话官话套话;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个性表达,尤其是4个小标题都是原创的、鲜活的、贴切的,不至于在网上发出的许多同类书信中“泯然众人矣”(宋·王安石《伤仲永》)。(3599字,2025年7月18日完稿,7月20日略改)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