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曾说: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天地虽然不言不语,但万物想要生存,就必须遵循它的规则。
小时候月考期末考,长大了中考高考,甚至工作了,还要为了拿到各种证书继续考。
但带有目的性地去读书,我们学不到更多知识,反而还会对阅读心生抗拒。
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经历过低谷,也遇到过艰难的际遇。
此时才发现,书中的先辈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书中的智慧能助我们更好地去生活。
不考试的时候去读书,反而能带给我们更多益处,让生命在前行中愈加厚重和丰富。
王阳明11岁时,曾问过老师一个问题:“何为第一等事?”
王阳明听后却不认同:“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在他看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成为圣贤一样的人,而非是考试当官。
他也遵从自己的内心,阅读圣人之书,体悟圣贤之道,最终成为一代圣人。
很认同罗翔老师的一段话:
如果你读书的目的只是一种功利性目的的话,接受的就一定是一种成功主义的价值观,那成功主义将成功作为评估一切价值的依据。
但只有非功利性的读书,你才能够抵制成功主义的读书,你才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定,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失败。
也只有非功利性的阅读,才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真正的人生勇气,去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
而是在文凭之外,给自己设置一方天地,让灵魂能够休养生息。
更是用知识为自己全副武装,让自己有能力和命运战斗下去。
当生活的考试再次来临,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智慧去解决难题。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发现的确如此。”
岁月安好的时候,钱是风花雪月的浪漫,到了举步维艰时,钱就变成了遮风挡雨的武器。
可很多人奉行及时行乐,一有钱就挥霍无度,从不为自己的以后考虑。
等到缺钱了,才知道没钱寸步难行,才明白存钱的重要性。
作家豫章有个朋友,做的是室内设计的工作,收入不菲。
工作之余,他不是到处旅游,就是请朋友吃饭喝酒,工作了十几年,也没攒下来什么积蓄。
豫章曾提醒他别那么大手大脚,要存点钱为自己和家人添一份保障。
但他却不以为意:“钱在银行卡上就只是一串数字,只有花了才是自己的。”
没多久,他的母亲病重,看着卡上不多的余额,他这才悔恨钱到用时方恨少。
没办法,他只好拉下脸来找朋友借钱,可朋友压根不相信他这么大的设计师会没钱。
这一刻,他彻底体会到没钱的窘迫,这才明白钱的重要性。
只有在有钱的时候攒钱,才能在意外来临时也挺直腰杆,在没有收入时也过得安稳无虞。
豆瓣上有一个“抠门小组”,70多万人在这里分享自己的省钱技巧。
有人在超市临关门前扫荡打折区,低价买到最划算的菜品;
有人研究最省钱的通勤路线,每月至少可以节约200元的路费;
有人分享,洗面奶挤到挤不动,横着剪一刀,竖着剪一刀,再用一周不成问题。
在你有能力赚钱时,一定要为自己多多打算。
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人生的风雨抵达前,为自己筑好避风港,保自己衣食无忧。
手里有一笔随时能拿出来的钞票,你也才能过上安稳幸福的好日子。
“养生就是你健康的一把锁,能防病。就像防小偷一样,我们也不知道疾病什么时候来。”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意识不到养生的重要性,把自己活反了。
平时从不锻炼,等到身体虚弱无力,才想起要运动保健;
平时饮食不规律,等到什么也吃不下了,才想起要好好准备一日三餐。
可此时,身体已经破败不堪,人就只能在懊悔和自责中,被病痛残忍折磨。
《奇葩说》的选手邱晨曾说:“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36岁那年,她因为常年熬夜,作息不规律,确诊了甲状腺恶性肿瘤。
每到深夜,她便无比怀念自己当初强健的身体,更后悔没有及早保健,反而透支了健康。
但好在她还年轻,通过积极的治疗,她最终从病魔的手上死里逃生。
手术过后,不用家人再催,她主动改变作息,定时开始锻炼,摇身一变成了养生达人。
“保持身体健康是一种职责,但是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等到它出问题了才想起去保养,就犹如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而按照正确的顺序去养生,不生病的时候多保健,为自己的身体增加续航。
就像《养生论》中说的: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
有了健康作为基础,你才能创造更多的可能,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心理学上说,人类作为社交动物,最难忍受的便是不安和孤独。
很多人为了缓解这种心情,选择把自己置身在热闹的朋友圈。
他们一有时间就呼朋唤友,用喧嚣来掩饰自己的局促,在酒桌上觥筹交错,用热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可欢声笑语总有结束的那一刻,为了逃避寂寞而交友的人,到最后还是孑然一身。
一有饭局她就去,姐妹逛街她也从不缺席,但辗转在各种圈子之中,她却并不开心。
为了迎合朋友,她总是说些违心的话,连吃什么午饭都不能由自己决定。
“好像陷入了一个怪圈,恐惧孤独,害怕一个人行动;就算性格三观不合,也不愿意放弃任何一段友谊。一旦有朋友离开,就开始怀疑自我,痛苦不已。”
时间长了,她感觉自己逐渐失去了自我,便想要从这种状态中抽离。
她尝试着去接受孤独,利用独处的时光提升自己、丰富自己。
神奇的是,当她不再把重心放在交友上,反而吸引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她们彼此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最终一同考上了研究生,彼此都成为了更加优秀的人。
因为这时候人没有足够的能力自立,不能独自解决一切突发的困难,必须靠朋友来支撑。
而内心强大的人,不会为了交友而交友,他们只是吸引同频的人,给予彼此温暖和治愈。
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孤独本就是生命的底色,为了逃避孤独而交友,人只会陷入更大的空虚。
我不需要你的帮衬,你也并非有求于我,如此,双方才能互相欣赏,彼此成就。
可他不知道的是,他每吃掉一个苹果,脚下的木板就会悄悄往下沉一分。
随着苹果越来越少,平衡终将被打破,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掉入深渊。
俞敏洪曾说:“艰难困苦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难的开始。”
人生从来都是守恒的,你在悠闲中享完了福,就注定要在艰难中吃苦。
早年前,作家周岭曾在一家公司工作,收入稳定,生活富足,日子还算不错。
但他并未安于舒适,而是决定在主业之外,学一门新技能——计算机编程。
他把所有的聚会推掉,也不让自己休息娱乐,把全身心都放在研究专业书籍上。
半年后,领导要给办公室软件升级,从外面请来了编程人员。
可由于软件太过专业,外人拿不准领导的要求,事情久久无法推进。
他运用自己学到的编程知识,完美地解决了双方的难题,最终顺利得到晋升。
稻盛和夫曾说:“吃苦,它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去吃学习的苦,让书籍成为你向上攀登的阶梯;去吃思考的苦,用思维去解决棘手的难题。
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你咽下的这些苦,也都会变成滋补的养料,最终成就你自己。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过得痛苦,就是把活着的顺序搞反了。
缺什么才求什么,结果越想得到越会失去,越想往上爬越会在底层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