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 《边写边悟》之跋: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系统推荐 更新:2025-10-05 13:20:44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代跋


13个月的业余时间,16个专题的写作讲稿,120篇写作心悟(补注:一开始是120篇,后来边写边改、边写边加,变成了125篇),超过50万字的两部书稿终于产出来了。

没有太多的兴奋,只有夙愿得偿的欣慰、水到渠成的坦然。

早在近20年前,我还在大学当老师的时候,就有把自己给学生作写作讲座的讲稿整理成书的想法。当时也动过笔,但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成书。回过头来看,好在当时没有成书,更没有出版,否则会让自己感到汗颜。

我学医出身,毕业后又在医科院校当老师,没想到走上学校的管理岗位后,写公文反倒成了主业。当然,有闲暇的时候,还搞点儿写论文、写新闻、写文学作品的副业。写出些名堂以后,开始在课外给有写作兴趣的学生开讲座。因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讲的写作课还挺受欢迎,近200个坐席的大教室里,常常座无虚席,甚至还有自带板凳的、站着听的。但是,直到离开学校、走进党政机关以后我才知道,公文写作如江如海,水实在太深了,当年自己只不过在浅滩上摸到了几只小鱼小虾。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要抓住公文写作的“蛟龙”,必须下到党政机关这样的深水区。我从大学三年级给老师当助手开始,在高校管理部门写了14年稿子;从政以来,又连续写了15年,终于一步步摸到了门槛,摸出了些门道。

5年多前,我第五次告别办公室工作之后,终于有了给自己写点儿什么的闲暇。于是,重新萌生了把自己写文章的学习和实践、以及粗浅的经验和心得整理成书的想法。心动不如行动。经过一番回忆、回味和回炉,终于产出了这两部书稿。

一年来,我坚持“边写边讲”。离开办公室的岗位以后,尽管不用专职写公文了,但毕竟还是在机关工作,还是需要以文辅政,还是写了不少公文。在笔耕不辍的同时,我不仅经常采用复盘讲解的方式,把自己在机关文稿写作中的得与失讲给身边的同事听,还坚持在党校、高校、干部学院讲授写作课。“讲”是比“读”更为深入的分析思考、比“说”更为有效的总结提高。这13个月,我讲了27堂课,在一次次、一遍遍的“讲”中对自己的写作心得进行了系统总结,也把听众作为评委、作为老师,借助他们实现了对书稿的挑刺、勘误和纠偏。应该说,讲一次就是一次检验,讲一遍就是一遍回炉,每每让我有新的收获、新的提高。在此过程中,经组织上推荐,我讲授的写作课幸运地入选了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展示交流。

一年来,我坚持“边写边悟”。无论是继续写公文,还是坚持写书稿,写的过程就是把书稿中的内容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感悟、体悟、开悟的过程。把知与行、写和用融为一体,加上写作过程中的苦思冥想,让我悟出了不少新的东西,进一步丰富了书中的内容。

也是在此过程中,我听说自己被同事封为“魔级”写手,很荣幸地与两位好同事好朋友并列,成为单位里的文稿“三剑客”。他们两人,一个被奉为“神级”写手,一个被奉为“仙级”写手,比我的水平和境界要高很多。

听说对我有这样的评价,我就问:“为什么说我是‘魔’呢?”一位同事回答:“别人对文稿任务是能躲则躲、能推则推,你是没有稿子写了,自己会去找稿子来写,真是‘着魔’了!”

确实,回想自己这些年在写作之路上的艰辛跋涉,就像周华健在歌曲《朋友》中所唱的那样:“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什么/真爱过/才会懂/会寂寞/会回首/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

疯狂是高度的痴迷,入魔是绝对的热爱,不疯不魔不成才。学东西,做事情,没有点儿入魔的劲头,肯定是学不好、做不好的。“魔级”写手,这个称号我喜欢!

希望看到我这两本书的朋友,也能从中感受到写作的魔力。(1456字,写于2016年6月,2020年4月21日修改)


图片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1952001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