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百十一”备料法

系统推荐 更新:2025-10-04 13:57:55

       【文法之悟】

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把已有的方法用上手、用好了,它才能活起来。挪用、套用是用,化用、活用也是用,怎么用效果大不一样。能不能变着法子用,用得好不好、巧不巧,全看你悟得深不深、透不透。

不明法度写不好文章,死守法度也写不好文章。写文章,必须规矩在手,法度因心。(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人物琐论》)专心致志、用心体会、潜心思考,就能遵循法度而不拘泥法度,曲尽法度直至跳出法度。



● 取材之法 

为文如造屋,造房子和写文章都离不开材料。对材料,一要广泛占有,精挑细选;二要科学管理,认真“吃透”;三要合理加工,妥善运用。这里面,每一步都有方法可讲。


“百十一”备料法



畅销书作家约翰·甘德有一条重要的写作经验——“在写作或演讲时,我总是搜集十倍于我需要使用的材料,有时甚至达到百倍。

我的做法也是如此,我称之为“百十一”备料法:如果写1000字的文章,先做100倍的功课——搜集约10万字的资料,进而浓缩出10倍、约1万字的“干货”,充分熟悉、理解、消化以后再动笔。这样做,不仅“磨刀不误砍柴工”,更是把一篇文章的写作变成了一个专题的学习,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存、知识储备。

当然,并不是每写一篇文章都需要这样做。如果所写的内容比较重要,自己又不是很熟悉,那就应该这样做。文稿越重要,内容越生疏,功课就要做得越扎实。我所说的“百”和“十”都是概数,不是定数,具体倍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过去,查资料的途径主要是上图书馆,或者利用专业系统进行查新。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内事不决百度一下,外事不解谷歌一番”,网络信息成了写作资料的主要来源。网络在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不少人在查阅资料时只求方便、不重考据,找到一两则用得上的资料,准不准不论,用上了再说。殊不知,网络信息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如果不加选择,难免因为材料不合格,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成为“豆腐渣工程”。

怎样选择网上资料?

首先要货比百家。没有比较就没有选择权。在信息化时代,货比三家已经远远不够,没有数量哪有质量?在“百度”上,搜索一条信息,出来的结果可能成千上万;一个页面有10条,我的做法是至少浏览10页100条相关信息,粗筛一遍之后,把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复制下来并逐一标明出处。

然后要“验明正身”。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认真查看出处,先看是否出自权威网站,再看有没有标明信息来源,信息来源是不是可靠。对重要信息,还要注意进行比对,看一看来自不同网站的信息有没有出入。法律上有个观点叫“疑罪从无”,存疑信息如果不能释疑,宁可当它不存在。

最后要进行来料加工。有用的材料不一定合用,更不等于好用,这就需要适当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还要清除电子文档的格式,按照自己惯用或所在单位的标准格式重新排版;在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把材料分门别类地装进不同的“抽屉”里,以方便取用。经过这样的工序,才算是把料备足备好了。

毛泽东说过:“人的头脑是加工厂,没有材料不行,有了材料要经过加工,要产生观点,用观点统率材料。”从材料中产生观点,这已经超出了取材之法,属于运思的范畴。前面谈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988字,写于2016年6月,2020年1月3日修改)

20292_d39g_3357.jpeg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来源:三好公文课公众号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1952001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