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我愿做个公文写作的义务教师

系统推荐 更新:2025-01-22 16:36:27

——致读者朋友

 

今天,“三好”公文课“出生”10天了。

11月30日,我收到微信公众平台发来的邀请通知,其中一个内容是邀请开通赞赏功能。

因为忙,我一直没来得及琢磨这是怎样一个功能,以为只是欢迎读者点赞。直到12月2日凌晨,我抽空看了平台中的相关协议和使用说明,这才弄明白:原来,这是平台为了支持和鼓励原创,专门针对原创用户推出的一项激励措施。只有那些持续原创、原创文章数量达到一定量级,且没有违规行为的公众号,经过平台综合考核各项指标之后,才会发出邀请,用户自己主动申请是没有用的。这项功能开通后,读者可以通过微信账号,对原创作者发布的每篇文章进行打赏,让其获得经济上的收益,以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

我进入相应功能模块一看,平台给我预设的打赏金额标准还真不低。感谢平台的信任和厚爱!

说实话,了解到这些后,我多少有些心动,因为年轻的时候,卖文章、靠稿费贴补生活的事咱真还没少干,谁让那是个“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呢?

记得我在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刚满一年的时候,有感于收入的菲薄与工作中的付出不成正比,曾写下了一篇文章,题为《教师——现实的清贫与理想的崇高》,发表在省级报纸上,还换来了几十元稿费。

现在,我的生活好过多了,但还远远达不到 “有钱就是任性”的地步,也还远远达不到“视金钱如粪土”的境界。

图片


然而,我开设“三好”公文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出名。作为一名公务员,一名已不年轻的党务干部、领导干部,我深知低调的好处。但是,面对优秀的机关写手紧缺甚至稀缺的现状,面对“大学里培养不出笔杆子,文学院里出不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尴尬,面对自己在党校、干部学院讲课时那些好学好问的年轻人,我想来想去,还是推出了这个公众号。

从“三好”公文课11月23日上线,到今天不过10天,总用户已达3150人,收到的短信微信条条都是那么热切、滚烫,这让我坚信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值得的。

“刺激”我开设“三好”公文课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要追溯到2015年的“五一节”。那天,我在家里写着材料,突然冒出个想法——看看书城里关于公文写作的书,到底有多少是机关写手们写的?我到书城泡了半天,把“公文写作”一栏的上架图书扫了一遍,得出这么一组统计数据:

当日,书城里公文写作类的上架图书共有85种(部)。翻看作者简介或序、前言,其中主编或第一作者只有3人是现职机关干部;公文写作研究者担任主编的,有15种;高校教师编写的,有23种;还有少数作者是搞社会培训、出版策划、文学刊物编辑的。

更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这85部书中,编著者高度集中,有3人分别占了20部、13部、10部。我算了一下,那20部大作加在一起,皇皇千万字,出版时间前后只隔一年,每天怎么都得“编”出个一两万字!

这样的书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当你看到教人写公文的人多数没写过多少公文,教人写文章的书大多是“编著”而不是“专著”,而且这样的书不是一本本地出,而是一批批地出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想?这是不是当今文坛的一大怪象呢?

图片


公文写作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科学。那些不写或不怎么写公文的人,是怎么弄出这么些巨著的?那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又有多少“含金量”?恐怕只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网上找来更糟糕”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机关单位才能培养出公文写作的大家、好手,只有笔杆子才能写出有体验、有感悟、有分量、有价值的公文写作专著。

为什么机关里的笔杆子们不注重把自己丰富且鲜活的经验变成文字呢?作为同道中人,我可以设身处地讲几点理由:忙是最大的理由;保密也是重要原因,有的工作能做不能说;还有就是中央八项规定明确,除中央统一安排外,政治局同志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这也增加了公务员出书的顾虑。

公文写作理论和方法属于软科学,却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硬功夫。公文写作经验同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更好地传承发扬。以谈认识、谈经验、谈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公文写作专著,与领导干部个人讲话汇编完全是两码事儿。如果有更多笔力深厚、经验丰富的公职人员著书立说,这是文坛之盛举,也是后学之万幸。

正因为如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开始系统总结自己20多年的写作心得。除了按时保质地起草撰写工作中的各类文稿,甚至跨处室承担额外的文稿任务,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我还做了无数的读书笔记,写下了近百万字的原创文章。所以,读者朋友不用担心“三好”公文课会突然掉线,咱的存货足够多。

这几年,我坚持边写边讲在夜以继日爬格子、通宵达旦写文章的同时,我不仅长期在干部教育培训班上讲写作,还在办公室、会议室里讲给同事同行听,在家里讲给妻子女儿听。“讲”是比“读”更为深入的分析思考、比“说”更为有效的总结提高。在一次次、一遍遍的“讲”中,我对自己的写作心得进行了认真梳理、系统总结,也把听众作为评委、作为老师,借助他们的眼光和智慧,实现了对文稿书稿的勘误、纠偏和提升。应该说,讲一次就是一次检验,讲一遍就是一遍重温,每次每遍我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提高。

这几年,我坚持边写边悟无论是继续写公文,还是坚持写书稿,写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笔下的经验反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感悟、体悟、开悟的过程。把知与行、写和用紧紧拴在一起,再加上写作过程中的苦思冥想,让我悟出了不少新的东西,进一步丰富了“三好”公文课的内容。

在此过程中,听说我被同事封为“魔级”写手,很荣幸地与我的两位好同事好朋友并列,成为单位的文稿“三剑客”。

听说对我有这样的评价,我就问:“为什么说我是‘魔’呢?”

一位同事回答:“别人对材料是能躲则躲、能推则推,你不仅来者不拒,而且没有材料写了,自己会去找稿子来写,真是‘着魔’了!”

确实,回想自己这些年在写作之路上的艰辛跋涉,就像歌曲《朋友》中所唱的那样:“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什么/真爱过/才会懂/会寂寞/会回首/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

疯狂是高度的痴迷,入魔是绝对的入境,不疯不魔不成才。学东西,做事情,没有点儿入魔的劲头,肯定是学不好、做不好的。

“魔级”写手,这个称号我喜欢!

希望看到听到“三好”公文课的朋友,都能从中感受到写作的魔力。为了让更多的朋友能写愿写,我愿做个公文写作的义务教师——“三好”公文课绝对不收费,也绝不搞打赏。


来源:三好公文课公众号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276616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