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之中见温情
——第四封致组工干部家属的春节
慰问信的写作构思与解析
成 文
春节前夕,我们单位按惯例给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家属发送了一份慰问信。也是按惯例,起草这封信的任务又落在了我的头上。
说实话,这种年年都要写的材料很不好写,因为“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清·谭嗣同《报贝元徵书》),文以新为贵。就这样一封慰问信来说,每年慰问的对象和形式是相对固定的,写信的目的和内容要求(无外乎晒一晒工作成绩,表达感谢、慰问和祝福)也不会有什么变化,要写出新鲜感确实很不容易,写的次数越多,就越难以推陈出新。
然而,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材料写得再多,也不要以为该写的话都写过了,该用的招都用过了。没有新话新招,只能说明你江郎才尽,或是不够用心。
那么,今年这封信到底该怎么写呢?我是这么想的:
一要有感情。怎样的慰问信才是好的、成功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慰问对象看了以后有感觉,有安慰感、欣慰感。看信的感觉感受源于写信的感情感染。作为写信者,我们一定要带着对家属的感情写,找到与他们之间的“同感点”“共情点”,由此适当展开、加以渲染,使这封信、这份情由单向输出变成双向奔赴。
就我们的工作特点来说,家属最有感的,恐怕就是“见不到人”——白天见不到,晚上也经常见不到;平时见不到,节假日也经常见不到;出差见不到,不出差也经常见不到。“见不到”的背后,是工作忙、加班多,带来的必然是对家庭和家人的亏欠,这是组工干部共同的软肋。但是,我们既要让家属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明白的”“有愧的”“亏心的”,又要让他们知道,见不到我们完全是工作使然,是有正当理由的,甚至是没有办法的。
把这样的意思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这封信的写作定位。然而,合适的方式也很不容易把握。一方面,慰问信不是公文,虽然可以纳入广义公文的范畴,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文,不是一般的公文,不能板着面孔,不能过于严肃,不能写成“官样文章”,一定要写出可读性、人情味,让慰问对象看得下去、看得进去。另一方面,慰问信也不是私信、家信,它毕竟是代表单位、代表“公家”写的,一些“官面”上的话还得讲,不能过于感情化,过度地煽情。所以,写这封信要注意把握好公与私、质与文、软与硬的关系,既要有政治的高度,也要有感情的温度,这样才能产生凝心聚力的作用和效果。我希望这封信是可以直接入口、真情暖暖的温水,而不是滚烫沸腾、无法下咽的开水。
二要有主题。主题不存,文章无魂;主题突出,文稿有神。这几年我写的慰问信,主题思想是一样的,都是慰问和感谢家属,同时恳请他们继续给予理解和支持。但近两年有一个明显变化,就是更加注意凸显主题,想方设法把主题凝练成言简意赅、言短情长的一句话,并用作大标题,而“致组工干部家属的慰问信”只用作副标题。比如,2020年版的大标题是《感谢有你》,2021年版的大标题是《送你一朵“大红花”》。实践证明,这样处理效果更好。
今年的慰问信大标题,又耗了我不少脑细胞。经过一番苦思冥想,最终是在单位食堂的餐桌上灵光乍现、佳句偶得的——《奉献有我 给力有你》。这个大标题,恰恰很好地体现了干部职工和家属“双向奔赴”的特点,这也可以说是运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在不同时空,我们在加班加点工作,家属在照顾一家老小,两件事看似毫无关联,却因为我们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而产生了交集,如同台前和幕后。
三要有金句。写文章,历来是“不求满篇皆珠玑,但望一句动人心”。有一两个提神醒脑走心的金句,整篇稿子就如同画龙点睛,一下子就活了。在前几年的慰问信中,有这么一些颇受好评的金句:
你们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有一种温暖叫理解,有一种给力叫支持,有一种亲情叫守候。
请你们相信:一个对党对人民对事业无限忠诚的人,心里一定有爱有家有你们。
我们对工作有多少“额外”的付出,对家人就有多少“分内”的亏欠。
很多人都说,无论在哪个地方,组织部的灯总是熄得最晚;可是,你们在家里为我们留的灯熄得更晚。很多人都说,组工干部最讲奉献;然而,我们为事业奉献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你们的汗水甚至是泪水。
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我们把您的爱人、儿女、父母“还”给您,衷心祝愿你们过一个团团圆圆、快快乐乐、美美满满的春节!
在今年的慰问信中,这样见情见性的金句当然也得有,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也得有。具体是哪一句或哪几句,容我先卖个关子,还是请读者朋友直接看全文+解析吧!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