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哪儿上班:永远皮糙肉厚,永远又笨又稳
系统推荐
更新:2023-12-10 21:45:39
阿里招人有四个基本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要“皮实”。
男孩名校毕业,才华横溢,履历也十分优秀,我对他期待很高。
女孩非科班出身,虽然对文学很热爱,但资质只能算得上平庸。
一次男生因为粗心大意,将一篇未审核的文章推送了,文章中一个重要数据弄错了,对公司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没想到那个男生直接拍桌而起,情绪激动地为自己辩解开脱。
文章写得不好被否决的时候,直接破防;客户不通过他的文案,牢骚满腹;我有意让他管理团队,他认为我在给他增加工作量,直接提了辞职。
说回那个女生,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错漏百出,我常常对她一顿通批。
其他编辑遇到这种情况,不是害怕,就是委屈,而她的情绪丝毫不受影响。
反而附和我说:“我也觉得我写得很差,你帮我看看有没有修改的空间。”
后来我尝试性地让她独立负责一个账号,她不仅要写文章,还要负责推送文章,培训新人……
那段时间她挨了最多的骂,流了最多的泪,熬着最晚的夜。
但她很快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后来一路过关斩将成了公司的高管。
需要领导呵护着,同事们忍让着,这样的人不仅难堪大任,自己也很难获得成长。
第一种人像玻璃球,遇到挫折,掉到地上,摔得粉身碎骨;
第二种人像橡胶球,摔到地上不仅不会坏,反而弹得更高。
前者会在痛苦的打击下一蹶不振,后者却能在困难的反复搓磨中变得韧性十足。
前段时间,刚走入职场的侄子,深夜给我打电话,大吐苦水。
“有的东西我都没学过,领导就安排我去做,这不是为难我吗?”
我一直没说话,等他情绪平静下来后,我给他讲了两个人的故事。
刘同毕业后在一家电视台工作,和他一起入职的毕业生有近十位。
但刘同发现他每天忙着拍摄、写策划,一天要工作近15个小时。
其他人都在变着法地摸鱼,每天干活的时间不超过6小时。
他心里很不平衡,向朋友吐槽:“大家都拿一样的工资,凭啥就我在努力工作?”
朋友听了却说:“这么想就错了,其实工作只有那么多,你们是竞争的关系。你做得越多,得到的锻炼就越多,最终收获的经验与成长也就越多,其实是你抢了人家的机会啊。”
一番话让他如梦初醒,从那时起他不再计较,一心扑在工作上。
几年后,同期那些应聘者还在原地打转时,刘同却一步步成长为公司副总裁。
冯唐从埃默里大学毕业后,进入了麦肯锡工作。当时麦肯锡中国区刚起步,全公司只有二十来号人。
公司分工不明确,制定战略、调整流程、培训员工,他事事都得参与。
区域也没划分,他既要负责制药、医疗业务,又要接触石油、计费系统等行业。
每天疲于应对的他,起初也是抱怨连连,还想过一走了之。
可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管理、运营、培训、销售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一个人甚至顶得上一支队伍。
有些人职场之路越来越窄,并非能力不行,智商不够,恰恰是因为太过聪明。
但在边界内做事,就相当于用自己的能力半径画一个圈,将自己桎梏其中。
我很欣赏字节跳动CEO张一鸣的工作观:工作不分你我,做事不设边界。
做边界之外的事情,才能延长自己的能力半径,触摸到更高的天花板。
那些没有工作界限感的人,看起来笨笨的人,往往也是成长最快的人,收获最大的人。
我们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曾问我:你最看重候选人的哪一项能力?
我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人格不成熟的人管理风险是很大的。
所谓成熟的人格,就是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也能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领导的一句批评,就让他自尊心受挫;同事的一个眼神,就在他心里掀起波澜,工作上的一个问题,就让他抱怨连天。
我很赞同里马东的一个观点,他说职场上最宝贵的品质,是“事在人先”。
要知道,领导的时间很宝贵,他真没时间去哄你,同事们也都很忙,没时间讨厌你。
工作受挫,及时改进,别消极;遇到烂人,删除拉黑,别理会。
你每多一份精力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就少一份精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你每多一分钟沉浸在自怜的情绪里,就少一分钟来解决实际问题。
采访结束后,松下问及他的薪水,他说:一个月才一万日元。
因为你今天能争取到采访我的机会,证明你在采访上有一定潜力。
如果你能多多积累这方面的才能与经验,这就像你在银行存钱一样。
钱存进了银行会生利息,你的才能也会在社会银行里生利息,将来能连本带利地还给你。
这根本不是老板的PUA,而是一种很高级的工作格局。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艾米·瑞斯尼斯基曾把工作观分为三种:
第三种,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使命”(Calling)
当你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使命,你会发现你遇到的每一个严苛的上司、难缠的客户,棘手的难题……不是来磨你的,而是来渡你成长的。
前者自尊心太强,姿态放太高,听不得难听的话,也不屑于做寻常的工作。
后者却能始终保持初学者的姿态,永远皮糙肉厚,永远又稳又笨。
既然人生在世,工作无法逃避,何不选择成为后者,让工作成为滋养自己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