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一个比喻胜过一番道理 ——领导讲话稿写作的又一点体会

系统推荐 更新:2025-10-05 19:02:42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一个比喻胜过一番道理

——领导讲话稿写作的又一点体会
成    文


前段时间,我就领导讲话的时候怎样讲好故事,专门开了一课(《讲“好故事”,讲好“故事”——领导讲话稿写作的一点体会》,详见“三好公文课”第402讲)。在领导讲话中,讲故事主要是为了讲道理,但最高明的讲故事是不讲道理,而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让听众自己去悟。

讲道理的好方法,除了讲故事,还有作比喻,俗称“打比方”。如果说,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那么,一个比喻至少也能胜过一番道理。一些机关干部也许是因为在高楼大院里待得久了,习惯了听“机关话”、说“机关话”,养成了凡事讲理、注重说理的“道理思维”,打比方、作比喻这样的“家常话”,讲故事这类通俗亲切的话语打开方式,反倒不怎么习惯了。然而,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却常常能说清楚一番话都说不清楚、写明白一段话都写不明白的道理。所以,打比方、作比喻这个小学生都会用的好方法,我们就算是长成了“大人”、当了“大官”,也不能丢。

前段时间的一次写稿经历,更准确地说,是写稿过程中的一小段经历,让我对“一个比喻胜过一番道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我们写的是一篇领导讲课稿,其中写到做干部工作,要确保优秀年轻干部数量充足这个要求时,执笔的同志一开始写了这样一段话:

数量充足是质量优良的保证。怎么样才算充足?根据干部选拔工作经验,后备人选与需求职数只有达到2:1以上比例要求,我们才能从容选出符合事业发展需求、各方面条件优秀的干部。

讨论稿子的时候,有同志对这段话提出了两点疑议:一是“后备人选”这个词现在不怎么用了;二是“后备人选与需求职数只有达到2:1以上比例要求,我们才能从容选出符合事业发展需求、各方面条件优秀的干部”,这个观点不一定准确。

确实,后面这个观点,出自上级机关的一次会议发言,尽管发言者是有一定级别的领导,也是干部工作的专家,但这个会议是几年前开的,又是内部研讨性质的,未定之论并不适合拿来照用。

执笔的同志反复琢磨,把上面那段话改成了这样:

数量充足是质量优良的前提。怎么样才算数量充足?我觉得,年轻干部队伍规模,既要满足当前领导班子配备需要,又要满足今后5年换届需要,还要考虑今后10年到20年乃至更长远发展需要。

这样写,衡量“数量充足”的标准从道理上讲也许是通的,但用时间这把尺子来量数量未必合适。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这个标准既很难把握,又不宜操作。

我在审改稿子的时候,看到这一段,掏空了自己脑子里所存的政策规定,也找不到衡量“数量充足”的“标准答案”。转念一想,虽然这个问题不宜回避,但完全可以在回答方式上换一种路径——既然直接回答答不出,那我们可以间接回答;既然道理讲不通,那我们可以不讲道理,改为打比方、作类比。想到这一点,我很快就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怎样才算数量充足?说得通俗点,就是“碗里有,锅里有,米缸里有,地里还要有”。

领导审稿的时候,看到这句话,不禁脱口而出,连声叫好。确实,我这个比喻,只用了15个字,却说清楚了原来两个版本、用了几倍的文字都没说清楚的问题,而且一听就懂、一听就记得住。

在往下修改这篇稿子的时候,我运用这种“比喻思维”,顺势又写出了这么一段话,写出了我自己以前没有写过的新话。

我们配备年轻干部,既要看所配的人,又要看所配的班子,要着眼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来配人,不能简单地为配而配。现实中,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补缺式”配备。班子有缺额,就赶紧从符合条件的人选中挑一个补进去。“缺”是补上了,但质量未必有保证,不能达到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的目的。在年轻干部配备上,这就属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只看“有没有”“有多少”,不看“好不好”“优不优”。另一种是“拉郎配”。单纯从人选看,各方面都不错,甚至是比较优秀的年轻干部,但放在这个班子里并不见得合适,不是最佳人选。导致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把“一班人”中的“班”和“人”割裂开了,要么就班子看班子,要么就人来看人。这样的“一班人”,充其量是“一个班子里的人”,“配齐了”未必“配强了”,有“物理变化”未必能产生“化学融合”。

这段话里面,用了好几个比喻,包括“补缺”“拉郎配”“物理变化”“化学融合”。当我想出“‘补缺式’配备”“拉郎配”这两个词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段话一定会既出思想又出彩。当时,一位业务骨干坐在我身边,跟着我一起对着电脑改稿子。一看到我敲出这两个词,他立马拍大腿。

像这样的比喻,在这篇讲课稿中还有很多,绝大部分是我“贡献”出来的。事后,从领导的表扬、听众的赞许中,我充分品尝到了作比喻的“甜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年轻干部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铸魂”关键期,组织培养必须紧紧跟上。GX高度重视“培苗育秧”工作,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在组织的精心培养下茁壮成长。

俗话说,“西瓜摘早了不甜,萝卜拔晚了空心。”干部使用也是一样,讲究用当其时。

干部成长成熟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必要台阶的历练、经过递进式培养。如果时间不够、历练不够,就像我们种桔子、种稻子一样,季节不到,生长期不够,桔子就是酸的,稻谷就是瘪的。

一名干部从科员成长为处级、厅级领导干部,往往需要经过不同地方、单位的接力培养。这些地方和单位的干部工作体系是相对独立的,可以说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前一段往上推,后一段未必接;上面有要求,下面未必能落实。这就导致有的时候干部培养工作接续不够紧密,甚至会出现培养接不上棒、成长接不上茬的现象。

有些干部“身体进入了新时代,头脑还停留在过去”,对用人上的新理念新要求学习不够、领会不透,存在惯性思维、路径依赖,可以说是“穿着新鞋走老路”。

干部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光有严管没有厚爱,将会是“一潭死水”;光有激励没有约束,将会是“一潭浑水”;只有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才能形成“一池活水”。

有人说,讲故事的秘诀在于“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套用这一观点,我认为,作比喻的秘诀则在于“喻体形象化、形象生活化、生活大众化”。从“机关话”到“家常话”,从“道理思维”到“故事思维”“比喻思维”,表面看是话语方式、打开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思维方式、文风话风的转变。这种转变,最重要的是多到基层接地气,多拜群众为老师,讲话的时候多把听众放在心上。

前几年,我在《人民日报》上看见过一篇文章,题为“大家常说家常话”,作者既是一名大笔杆子,又是一位省级领导干部。他在文章中写道:“再深刻复杂的道理,大家也能用家常话说出来,让人一听就懂、入脑入心,一懂就服、口服心服。”这样的“大家”,无疑是常用比喻、善用比喻、每每妙用比喻的。

当然,打比方、作比喻这种家常话的表达方法,主要适用于在机关文稿写作中,凡是工作汇报、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等用来、用来、用来的稿子,都可以适当运用、灵活运用。但如果是决议决定、公告公报、请示批复、意见议案这类比较正式的公文,语言必须庄重、严谨,打比方、作比喻就不合适了。2850字,2020103日完稿,105日修改,11月3日再改)


图片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举报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百家
写了 1952001 字,被 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