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医人,我总是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活得更健康,更愉悦,更幸福?
我不断读书,也不断思考,我认为找到了答案,答案就是,这需要打开思维。因为我们总是活在自己的思维框架里,总是习惯于用固化的逻辑进行思考,由此导致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了偏差。比如,我们往往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当事物的变化不尽如人意时就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事实上,这根本就是错误的思维在作怪。
我们总有小我、私我意识,并且把这个意识无限地放大,误认为小儿、私我才是自己最重要的。却不知,这样的思维是错误的。正因为我们过于执着小我和私我,才导致我们的心量变小,进而当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就容易产生怨恨恼怒烦等等负面情绪,或诱发各种疾病,导致我们的生命质量严重下降了。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摆脱烦恼和痛苦,让我们活得更愉悦,更幸福呢?
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打破自己长久以来的思维定式,换成圣人的眼光来思考。因为圣人代表着智慧,代表着生命的终极状态,如果我们能尝试着用圣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自然也就不会陷入自我思维定式所造成的牢笼之中。
进一步说,我们要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我们要明确地知道,我们还是凡人,我们不够聪明,我们缺乏智慧,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认知边界当成世界的边界,于是目光所到之处皆是围墙,自己把自己终身囚禁,进而影响了我们的生命质量。并且,也限制了我们的成长和进步,让我们终老都陷入烦恼和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
不少人总是认为自己足够聪明,事实上,我们并不聪明。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有烦恼和痛苦,我们还不能获得生命的彻底觉醒。
由此说,如果能早日发现自己的无知,要认识到自己缺乏智慧,这即是进步的开始,也是打开崭新生命状态的开始。如何去做呢?我的建议是,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实践圣人的教诲,这样就能逐渐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进而就会认识到自己长期以来认知的不足,才可能开始向圣而行,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要想转换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有如下的一些认知:
其一,认识到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一方面,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的认知水平,进而决定着我们是否愉悦或烦恼;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健康状态。
何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呢?《内经》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内经》认为,我们应该从养形与养神两个方面来改善生活方式。
从养神的方面来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劳而不倦”、“形体不敝”;从养形的方面来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精神不散”等等。
其二,认识到遇事不顺时要心向内求。
生活中所见,有的人能时时愉悦,而有的人则总是陷入各种烦恼、痛苦之中,这是怎么回事呢?显然,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导致对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不同。
比如遇事不顺时,有的人会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进而心向内求,找自己的毛病,自己努力忏悔、改过;而有的人则认为都是他人的错,自己一点毛病也没有,进而怨天尤人,总是看别人不顺眼。结果就是前者能时时愉悦,而后者则必然烦恼不断。
既然生而为人,当然没道理不好好活着。但事实上,不少人都活得很辛苦。比如,工作压力大、身体患病、家庭各种不和睦等等,这是怎么回事?我的思考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我们容易被外境所牵引;我们心量过小,沉陷于各种小我、私我,而不知道越是扩大心量,越是大我或无我,也就越能活出愉悦和幸福来。
其三,认识到人生的所有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我们总会遇到许多解不开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诸事不顺意?为什么过得不幸福?为什么事业不成功?为什么家庭不和睦?为什么孩子各种不孝顺?为什么……
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清醒地认识到,都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造成的。这是走向愉悦和幸福的总原则。
当遭遇任何的不如意时,不能心向外求,去责备他人,而只能找自己的毛病。越是心向内求,也就越容易在罹患疾病或遭遇不顺心时保持安和宁静的心态,当然也就越容易早日康复,也容易解决问题。事实上,当我们心向外求,去怨天尤人时,内心充满着的是怨恨恼怒烦,如此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多更大的痛苦之中。
其四,认识到人要顺应天道,顺之则生,逆之则病。
人生在世,命运无常,如何才能趋吉避凶呢?我学习中医后,深刻体会到,唯有顺应天地之道。顺之则吉,逆之则凶。所谓的吉凶,都与天地之道相关。
人性有善恶,如果我们能扬善弃恶,不断调心炼心,穷理、尽性,学达性天,自然就能诸事皆吉。反之,若为恶而弃善,沉陷于欲望之中,就容易招来更多的烦恼、痛苦和疾病。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就一定要改变自己长期以来错误的认知方式,去换个方式思考生命与健康。
三
一位读者在我的文章中这样留言:“认为自己足够聪明,然后总是想投机取巧,费尽心机,机关算尽。岂不知得一时之利,却避开了万世善缘,撞上了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任何心机带来的利益,都是以智慧之光被遮蔽为代价的。人心自然是贪婪而傲慢的,不到痛的受不了,有谁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又有谁面对过往,愿意忏悔?又有谁相信因果不虚?”
这个观点非常好。我的思考是,我们应该推广佛家的因果理念,实在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学会尊重生命;另一方面,也能助益我们在此生多行善,多积德,而不是肆意妄为。
毕竟生命是永恒的,正如庄子所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死死生生,生生死死。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努力提高生命质量,脱离死生的束缚,解脱生死。而方法就是向圣而行,用圣人的方法去修行。
圣人代表着的是生命的最高状态,我们是凡人,我们不如圣人有智慧,我们也没有活出圣人的样子,由此而产生了各种烦恼、痛苦和疾病。由此说,我们要想也象圣人那样活出极高的生命质量,那就一定要向圣而行,不断践行圣人的教诲,学着用圣人的认知方式去认知万事万物。
圣人留下了不少经典,我们要向圣而行,当然要读圣人的话,照圣人的教诲去做。由此说,读经典,用经典,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每天所必须践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