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三好公文课”的注册用户暴涨,现在已经达到了8487人。暴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到某市讲了一堂课,吸了不少粉;二是一位在广东省高校任教的朋友,在本校学生中推荐这门课,颇受欢迎。“三好公文课”的传播就是这样,不搞商业合作,不搞市场运作,全靠读者和学员口耳相传。
因为有不少读者新加入我的公众号,对“三好公文课”还缺乏深入了解,同时考虑到这门课连续讲了70堂,又到了该进行阶段性小结的时候了,今天我继续推出一堂“导学课”,以更好地进行教学互动、教学沟通,努力提高课程质量。
1
2017年11月23日,“三好公文课”呱呱坠地——一个“原创+独创+独编”的微信公众号诞生了!一门孕育了27年的公文写作课问世了!
我为什么要开这门课?因为“讲台之声不过百米,文章之言可越千山”。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写公文,大学三年级开始讲公文,从高校一路写一路讲,写进了省委机关,也讲到了系统内的全国最高学府、省级党校、干部学院。这么些年,尽管听过我讲课的人也算不少了,但现在讲课毕竟不是我的主业,我不可能有邀请就去讲,实际上婉言谢绝远远多过欣然接受。一边是源源不断的盛情邀请,是众多写友渴求的目光;另一边是我囿于多方面原因,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我把课程搬到了网上,努力打造一个没有时空限制、全天候开放的课堂,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和我一样,在公文写作之路上披荆斩棘、开拓前行的奋斗者。
这门课讲得好不好,我自己不作评价,任由读者评说。这里,我主要讲一讲自己的课程设计,讲一讲我的课与同类型的其他课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
最基本的定位:“四少讲”
前段时间有一部电影挺火,片名叫《无问西东》,其中很多内容和镜头取材于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在这所彪炳史册的大学里,有一位“教授中的教授,大师中的大师”,名叫陈寅恪,他的课经常吸引众多教授去旁听。寅恪先生有一句名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我没有寅恪先生那样渊博的学识,也没有他“四不讲”的足够底气。多年来,我在讲课时所坚持的只是“四少讲”:书上有的、别人讲过的少讲,没有亲身经历、切身体会的少讲,没有深刻认识、独到见解的少讲,没有系统总结、认真梳理的少讲。这是我的原则,也是“三好公文课”的定位。
我想把“三好公文课”办成精品课程,所以不搞大路货,也不搞“大而全”,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就背离了课程的定位和自己的原则。
不少读者在留言或发消息“点单”的时候,总是根据他们当前的写稿需要,希望我提供范文,以便“依葫芦画瓢”。有的读者所求的稿子,仅仅是很常见的公文。说实话,什么样的文稿我的材料库里几乎都有,但公文和我的工作都是有保密要求的,我又是现职领导干部,有些材料确实不宜公开。更重要的是,“三好公文课”不可能也没必要包打天下。书上有的、网上有的,我这里不一定有,我走的本就是差异化的路线,目的是摆脱“格式+范文”的写作教学窠臼。我不希望我的读者习惯于吃现成饭,对“三好公文课”产生心理依赖,而是希望大家学会自己去寻找、辨别、收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东西,这也是写材料的一门基本功。
所以,对于有这方面需求的读者,我只能说抱歉,在这里也算是集中回复。
3
最鲜明的特色:讲故事
“三好公文课”的宗旨是:讲好听的写作故事,发好看的原创文章,教好用的笔耕经验。
这是“三好”的定义,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课程特色。在“三好”中,好故事是打头的,也是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这些年,无论写文章还是讲写作,我常常用讲故事的方式教方法、谈经验,效果确实很好。回想起来,自己所写的每一篇文章、所讲的每一堂课,里面也好,背后也好,都有故事,失败有失败的故事,成功有成功的故事。因为有这些故事,我的笔耕和备课虽然寂寞,却从不枯燥;所写所讲的内容即便是冷门,也并不乏味。
想想自己,想到身边。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公文写作是个苦活、累活、熬人的活,之所以对林林总总的《公文写作大全》《文秘宝典》读不下去、看不进去,原因就在于没有从写作过程中发掘自己的成长故事,没有在教人写作的书里看到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写作故事。
“三好公文课”里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是我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在我的课里,一不讲名人,二不讲前人,而是坚持“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我相信,这样的故事更接地气,更贴近读者,更能吸引人打动人,也更为可信可学可用。
4
最费神的追求:以手写心
春节期间,一位写友给我发微信拜年,其中写道:
新的一年,继续在文路上领略不一样的风景。以手写心,给生活一个新的切面,给人生一个丰富的纬度。
这位写友是我的忘年交,他虽然年轻,文风却颇为老到,他对文字的敏感和写作的灵气是我尤为欣赏的。这则微信看似寥寥数语,却说出了我的心声,让我真有点儿俞伯牙遇到钟子期的感觉。
“三好公文课”里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是用心写的,没有让自己动情的感觉或者动心的感受绝不动笔,自己不满意的绝不拿出来,很多内容我都是先拿给身边的同事看,甚至与他们一起讨论,得到认可才发出来。心心在一艺,呕心沥血写心语、谈心悟、研心经、探心学,努力与读者心心相印,这是我的追求,也让我费尽了心思,经常连吃饭睡觉都在琢磨。
5
最紧张的努力:应时应需
“三好公文课”不是理论课,一切来源于公文写作的实战,一切也着眼于公文写作的实战;“三好公文课”主要也不是在教室里讲大课,而是在桌子边、电脑前,在办公室、会议室里,在写稿子、改稿子、推稿子的现场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一对一地带。可以说,这段时间我在写什么就讲什么,同事缺什么、存在什么困惑我就讲什么,读者需要什么、普遍在写什么我就讲什么。比如,年初讲计划,年终讲总结。又如,“两会”、“三八”、十九大、民生生活会、述职评议会,我都推送有相应的专题。
新闻界有一句行话:语当其时,一字千金;语背其时,一钱不值。这种即时创作,需要抢时间,而属于我自由支配的时间即便是业余时间并不多。实际上,写材料这个活儿根本没有上下班之分,只有“正在写”和“准备写”之别。所以,尽管有的内容还跟不上趟,抓不住“第一时间”,但我的努力和付出,相信大家都感受得到。
6
最主要的方法:言传身教
“三好公文课”坚持边写边讲,“写”就是“身教”,“讲”就是“言传”。我所写的,不仅是公文、是机关文稿,还有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学习的心得。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我是在用实际行动向读者朋友证明所讲的一切,让读者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我欣喜地看到,自己所讲的内容学之能用、用之能效,不少教学成果得到了运用和转化。有的读者把学到的东西用到了市委书记的讲话稿中,有的用到了民主生活会上领导个人的对照检查材料中,还有的用到了新鲜出炉的工作总结、典型发言中。正如我在给一位读者的回复中写的:分享是一种快乐,分享且能助人是更大的快乐。
7
最宝贵的财富:写作之道
我说过,“三好公文课”中没有模板,没有套路,没有教科书式的范文讲解,没有从别人的文章中“活剥”出来再让读者生吞下去的招式大全、句式总汇。这些东西,都是形而下之器。我更希望教给大家的,或者说与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形而上之道。
有一句话说得好:“打铁不离砧,讲道不离身。”“道”是悟出来的、行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说出来的。与其说我是在以文证道,不如说是在以身证道。我把自己所悟之道尽可能生动、详尽、透彻地讲出来,目的不是让读者去死记硬背、照搬照套,而是启发大家去领悟、去探索自己的道。
国医大师朱良春说过:“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所以,在我的课程中,也离不开、少不了一些术之层面的东西,但这样的内容不是主体、不是主流。
写到这儿,我想以一首经典的老歌作为本文的结尾: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 ……喜悦的经典/美丽的句点/……你的一切移动/左右我的视线/你是我的诗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这首歌,叫《读你》。(3017字,2018年3月18日)
来源:三好公文课